来自单亲家庭的尼曼,在沙弗尔音乐学院追求着自己的音乐梦想。
在一次训练中偶然间被乐团导师弗莱彻发现,他向音乐制高点攀爬的路程由此展开。但是,其中必将夹杂着某些沉重的代价。
开始看这部片子时,感觉这老师的训练方法近乎残暴与扭曲。
尼曼鼓点节奏的错误,便会使导师疯狂的暴怒,并且夹杂着暴风雨般的斥责与谩骂,更有甚者,会赏赐给尼曼一个响亮的耳光。
或者,一个椅子也会成为他手中的凶器,向尼曼飞奔而去,以这种“温柔”的方式表达对尼曼的极为不满。俨然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这种场景忽然让我回忆起中学时,那位有些雷厉风行而又喜怒无常的数学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潜力,她会用暴力这种方式,来点燃你心底那团冒着滚滚浓烟漫不经心的火焰。
每次上她的课,班里的同学在课下无论多么的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但是随着她那高跟鞋所带来的鼓点越发急促的逼近,每个同学便瞬间收敛,正襟危坐。像个温顺的小羊,但心里确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这种战战兢兢的感觉,和影片乐团中的乐手畏惧导师弗莱彻简直一个模样。
那女老师首先开始提问一些公式,这时班里一片凝重的寂静,杀气腾腾的氛围令人窒息。
一同学一不留意,神经错乱,答错了问题,那女老师二话不说,用一本厚厚的课本卷成管状,向那同学头上狠狠的摔去,并附赠一些愤怒的斥责。
那同学仿佛做错了什么事情,一言不发,面红耳赤,浮现出一种深深的愧意自责与惶恐不安。
或许那受害的同学到了人生的暮年,回首往事,会自言自语到:“鬼知道当年中学时代的我,都他妈的经历了些什么!”
然而,这种被“暴力抚摸”的方式,班里的同学几乎无一幸免。或许是当年女老师的疯狂教学法起到了作用,满分150分的数学卷子,考试成绩超百分的同学,简直成群结队。
但是放在今天看来,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多人看来是不敢苟同的。但某种善意的严苛,总会在时间的洗练中,越发的清晰而又可爱。
就像影片中魔鬼导师弗莱彻用尽各种方法刺激尼曼,让他真正的潜力能够像火山一样,发疯似的向外喷涌。
尼曼也在空房子里拼命的练习,手指鲜血淋漓,创可贴的层层包裹,车祸中爬出来奔赴剧场的场面最终都无济于事,演出还是失败了。
但,这只是暂时的。
历经波折,当他最终走上舞台,曾经的苦苦挣扎,都将使他倍加勇敢。
灯光亮起,一切就绪。
但他再次出现意外,手足无措。
很明显,这是导师给他的又一次毫无任何征兆的锤击。他失落的身影回到了父亲的怀中。
突然,他心头一个闪念,岂能就此罢休!
当他不顾众人的眼光,再次回到舞台,拼命的敲击出强烈的鼓点,一个少年的音乐梦,在干枯了不知多久,突然猛烈的开出花来。
爆裂鼓手看似残暴,但是当尼曼最终站在音乐的制高点,这一切扭曲、残忍与不公,都在渐渐的被抹平,直至烟消云散。
good job!看似充满了无尽的善意,确是毒害至深的话语。“别管别人怎么想,坚定的走下去!”这,或许是尼曼心底的那团一直未曾燃尽的烈焰。
影片《老男孩》结尾曾这样说到“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或许,榨取每一丝希望的可能性,是我们向自己问好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