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讲一下,如何在家庭中设立界限感。
在家庭心理学曾经有提到一个观点,如何判断一对夫妻,他们是不是相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聊天过程中看我们出现的频率,如果我们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我们就认为他们比较相爱,如果出现的少,那么就倾向于认为他们不够相爱。
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方法?
原因在于,没有恋爱之前,我们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已经完全适应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生活,而恋爱之后,我们就变成两个人生活,所以,这就存在一个身份的转变,我们渐渐的要适应两个人的生活。
在共同的生活中,在很多事情上,会变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利益和情感的交流,让我们渐渐地不再是一个人,他生病了,你会心疼,她受委屈了,你也难受,有些时候,我们恨不得变成她,来替她承受这一切。
前段时间,我一个朋友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情。
她拿着自己最爱吃的蛋糕,想要分给自己老公吃,可是在地板上滑了一下,幸运的是她没有摔倒,但是,蛋糕却撒了一地。
这一幕被她老公看在眼里,责备她,你看你把地板都弄脏了,就不能小心一点吗?
她很伤心,她觉得老公不爱她。
是的,如果按照趋同和共情上来说,确实是不爱,因为他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跟她站在一条线上,如果站在一条线上,多半会说,你人没摔到就好,没事,我们再去买一个。
当我们进入爱情,相爱的时候,恨不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人思想一致,依赖和亲密充斥其中,恨不得变成她肚子的蛔虫,替她思考,替她分担忧愁。但是这样的爱情,甜蜜是甜蜜了,却玩玩会出现问题。
在愤怒之舞中,就有提到这样的案例,丈夫负责理性,妻子分担感性,丈夫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公,在跟妻子提到的时候,妻子就义愤填膺,替他感到不值,而丈夫反过来安慰自己的妻子,劝她不要生气。
在这样的互动中,丈夫被剥夺了情绪反应,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情绪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我们天生有对自己情绪负责和发泄的权利,如果愤怒等负面情绪无法表达和释放,就会转向自身,焦虑和抑郁甚至绝望充斥其中。
前段时间看了一段话,说的非常有意思:
恋爱时要学会从“我”到“我们”的转变,也要学会从“我们”中保留“我”!
那么,从“我们”中保留“我”呢?
1、建立起清晰的界限
动物世界中,各种动物都非常有领地意识,他们往往在占领一块地盘后,都会用气味或者声音来宣告自己的主权。在家庭中,同样是如此。
但是由于在家庭中,受生长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领地的划分并不相同。
前段时机知乎上大家都在讨论,兄弟姐妹之间是否应该避嫌?
答案五花八门,大家都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应该,有的认为不应该。
所以,在家庭中,由于共同参与的事情较多,要想清晰的表示出自己的界限,往往并不容易。
需要双方通过沟通来达成共识。
按照你的、我的、我们的,来划分。
2、制定明确的责任与权力。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界线上也同样如此,夫妻双方应该商量,如何应对自己分内的事情。
这件事情是我的事情,那么对方应该怎么做?这件事情是我们双方的事情,又应该怎么办?
3、直白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人与人的交往是从试探开始的,我们不知道对方的底线以及界限在哪里,所以我们会小心翼翼的靠近对方,然后不断的根据对方的反应来探查对方的界限,慢慢的我们就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如果此时,一个人做出的反应是虚假的了?比如,她过于善良或者懦弱,隐瞒了自己的真实的感受,那么对方又如何找到真实的界限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