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接你的是你姐夫,他开来一辆大众途观越野车。本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用不着开车来接。至于开车来接的原因,一是家里担心你不认识回家的路,二是怕你行李太多不好拿。除此之外,或许也想给你捎来家的热情吧。车上同来的还有几个小孩子——你的外侄女儿,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以及你姐夫的外侄和外侄女儿。他们都大声喊你“舅舅”,亲热得像天天都在跟你碰面一样。
关上车门便是一团温暖,几个小孩叽叽喳喳地嬉闹玩耍,又将你踌躇的心淹没进一片久违的亲情。
“一路上还顺利吗?”你姐夫关心地问。
“还算顺利,要不是遇上下大雪,路上花的时间会少些。”你绝口不提自己翻车的遭遇。
“那是,换车最累了,安全到家就好。”你姐夫见你一心盯着窗外,表情里尽是好奇又陌生的感觉,又问,“这周围环境变化都挺大的,怕是好多地方你都不认得了吧?
“嗯,是的,几乎都快认不出来了。”你一直在试图寻找自己熟悉的景物,忽然指向一处低矮的老屋问,“那个房子是哪家呀?——好像有点儿印象呢。”
“是那个老屋吗?”你姐夫朝你手指的方向望了望,才说,“姓王,他儿子好像跟你是小学同学吧——等会儿你就能见到你王伯伯啦。”
此处最准确的表达莫过于“好像”二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王伯伯,哪个王伯伯?小学同学,哪个小学同学?你想不起任何小学同学的模样。倒是有几个模糊的名字存放在印象中,但是,你怎么也对不上号。可想而知,那老房子又开始折磨你,仿佛有重要信息藏进斑驳的土墙,躲在破败的瓦片上,如果不去剥开那表层的壳,它们将不会向你透露半点秘密。但折磨中毕竟带有几分惊喜,那是一丝熟悉的感觉,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才仅剩下了一丝一毫。你心想,一定要找机会去那里看看。
故乡能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独具风格地理和建筑特色,往往还有那些亘古不变的味道。
越野车开过站前小道,道边塞满各色小吃摊。行人如织,车也只好慢下来。再靠近楼房边,则是火红透亮的灯箱,上面写满让人垂涎欲滴的菜名。你情不自禁地按下车窗玻璃,探出头去,像在寻觅某种向往已久的美食。嗯,那家有各种臊子面和麻辣包面,这家有羊肉格格和肥肠格格;那家专营干锅和汤锅,这家主打农家特色菜……路边有炕洋芋摊,一个个乒乓球大小,被炕得金黄金黄的,十分诱人;有豌豆凉粉摊,倒扣出盆的形状,被一层层刮下去,刮出一个缺口,活像只张大的嘴巴;又有面窝在锅里滋滋地炸着,炸成香气逼人的小型游泳圈,时时飘来迷人而油腻的风……
不知不觉间,车已经驶过整条美食街,但你还在不时地回头张望。你一路并没说话,但心情已跟胃一起翻江倒海。你姐夫见状都快忍不住笑出声来:
“妈今天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据说都是你喜欢的哟。”
“是么?”你对此满怀希望,兴致大涨,“突然发现,还是家乡的小吃多,外面哪会有这么多种类哟。”
“你好不容易才回来,哥这次请你吃遍家乡的美食如何?但是今天你得回家吃饭,爸妈专门请客为你接风呢。”
“请客?为我接风?”
“是呀,等一下回家你就知道了。”
你姐夫故意卖了个关子,把车停在山脚的一处空地。然后又帮你拧着箱子,在一群小孩的前呼后拥中,浩浩荡荡地向台阶走去,向你许久、许久未见的老家走去。
在抵达故乡短短的二十分来钟里,除了零星模糊的印象,和对食物的原始欲望,一切都被似是而非的陌生充斥,你仿佛是在走进一处全新的迷宫。而此时,唯有此时,唯有对眼前那片区域的熟悉感,如同倾盆大雨般浇下来,在你下车驻足的一刹那,便将你浇了个透,透得一切思念和迷茫都明晰起来。于是,黑夜突然不再黑暗,寒冷顷刻不再逼人,微弱的路灯顿时光芒四射,把一切都照得亮堂堂的。
虽然四周的景物已随世事变迁,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水泥台阶,但台阶边上的土坡依然亲切,土坡上植物的枯藤依然鲜活,枯藤上浮的残雪依然温情。
顺着台阶望上去,在竹林和树木的掩映中,老屋一角的形象依然如初,外墙上古老的青苔历历在目。老屋像饱经风霜的树桩,周围的大厦则是新抽的嫩芽,正在茁壮成长。顺着台阶走上去,每步台阶都在传递能量,于是步伐越来越铿锵,身形越来越轻盈。你三步并作两步地跨到老屋边,伸手去摸那墙面时,却掉落一串风化的水泥灰,在青得发黑中造出一片灰白。于是你不敢再摸,便踩着那吱吱嘎嘎的煤灰,直奔大门而去。
若喜欢请点击此链接关注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