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索寓言》故事里明白“爱”与“性”

《伊索寓言》里有个“农夫与蛇”的故事,小时候书里就读过。故事大意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农夫在路边见到一条被冻僵的毒蛇,他觉得蛇很可怜,于是便把蛇搂在怀中,为它取暖。哪知当蛇醒来,竟向着农夫的胸口狠狠地咬了一口,令他中毒死亡。临死前农夫叹道:“我该死,怜悯恶者,活该受恶报。”


传统上,这个故事常被解读为"小故事大道理":警示人们不要轻易同情或相信坏人,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它告诫我们,过度的善良可能招致灾祸。 然而,这种解读可能过于简单化。事实上,这个故事揭示的并非同情心或善良的问题,而是一个更深层的认知问题。

要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人类大脑的三重结构:

1.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基本生存本能。

2.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感和情绪反应。 

3. 理智脑:源于灵长类动物时代,主管高级认知功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农夫的错误不在于他的善良,而在于他对蛇的认知偏差。蛇主要依靠本能脑行动,甚至没有发达的情绪脑,更不用说理智脑了。它无法理解和回报农夫的善意,只会遵循其生存本能——逃跑或攻击。因此,农夫的悲剧源于他将人类的认知模式强加于蛇,而非他的怜悯之心。

明白了人类的三重大脑,对于“爱”和“性”有什么关系呢?

动物的求偶行为主要由本能脑和情绪脑支配,可以称之为"性"。而人类除了"性"之外,还有"爱"的概念。"爱"主要由理智脑支配,使我们能够超越纯粹的本能冲动,形成更为复杂和持久的情感联系。正是这种能力使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体现了我们的高级性。

希望我们都能灵活运用我们的三重大脑,在本能、情感和理智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