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啃了会儿上次买的书《儿童社会性发展》。
关于婴儿的章节,着重阐述一个观点,及时回应婴儿发出的信号。
检查孩子是饿了、困了,还是不舒服,或者仅仅是寻求安慰。
这样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助于孩子对照顾者产生信赖感。
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
对于孩子以后与他人流畅沟通,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养老大时,我盲目相信网上说的,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立即抱起来,任他哭。
让孩子明白哭是没用的,自然就不哭了。
写那篇文章的作者说,她家孩子基本不哭,安静得邻居都不相信她家有个孩子。
我二话不说,效仿之。
当时老妈还吵我不抱孩子,我还振振有词。
现在想想那时真是没经验、没脑子。
不理会孩子的传递的信号,孩子感受不到爱意,认为自己令人讨厌、没有价值,内心怎么会健康。
后来,网上批判这种说法的声音越来越多,大家明白这样做不妥,可是身边依旧有这样的拥护者。
我家老二刚出生时,孩子舅妈几次提及,不仅说哭的时候自己别抱,甚至,亲戚朋友来也不让抱,不惯孩子的坏毛病。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自己孩子头两三个月胀气期,肚子不舒服,大哭不止。
最严重的一次,她放任孩子哭两个小时。
我相信那时她是不了解孩子哭的原因,无心伤害孩子。
只是,看得见的后遗症是,如今孩子四岁了,肚脐依旧往外突出。
心里上的伤害,如今肉眼是看不见的。
《终身成长》一书中说,相信很多父母想的是,怎么帮助孩子,让孩子长得更好。
不会有父母说,如何伤害孩子,令其更畸形。
可是现实中,因为认知的差异,一些父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在无意中会伤害孩子。
认知决定出路,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再来一次,唯有多了解,不因自己一步之差,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