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2400多年前你走在大街上,这时候一个秃头大圆脸的人用他那深凹下去的的直勾勾的眼睛看着你把你拦下并开始长篇大论对你开始说教,你刚开始一定以为这个人得了神经病,但是接着你可能会被他的言论和思想所折服。对,此人就是苏格拉底。也许当时这样一种行为成为了苏格拉底的个人符号,当时的人们遇到这样的怪人后就知道是他了。如果人们谈论中说起了某个概念比如正义,苏格拉底就会追问不休,什么是正义?这些抽象的词汇在你这里代表着什么?也许你会为他的苏式问法所折磨转而批判他,但是仍有一批人被他的思想所深深吸引。一群博学的年轻人聚集在他周围感受他的思想,而他则会让人们对自己的语言下定义。
思想是有生命力的,很多支持他的人帮助他创立了欧洲哲学。苏格拉底安贫乐道,有人请他吃饭他就去,人们也喜欢他在饭局上详尽地讲述养生之道,苏格拉底生活的优哉游哉倒也人惹人羡慕。然而这样的生活在他妻子看来太不接地气,整天游手好闲且一无是处,满是抱怨他给家里带来的坏名声远比面包多。可是苏格拉底认为没有论道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他也一直践行着他的思想。
苏格拉底谦逊外表下无穷的智慧深受人们崇拜,可他从不说自己拥有智慧,而只称自己爱慕智慧、追求智慧。据说德尔斐城具有非凡能力的祭师称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希腊人,而苏格拉底本人则将其解释为对其哲学起点即不可知论的认同——“我所知道的唯一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一个人学会怀疑时,哲学便产生了——尤其当这些怀疑针对的是我们曾经珍惜的信仰、教条和公理时。苏格拉底针对我们所知的哲学中最难回答的两个问题——美德意味着什么?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苏格拉底分别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
一个全新并自然合理的道德规范如何能在雅典产生并发展?这个国家如何能够得到拯救?
可也正是因为回答了这些问题,苏格拉底被判了死刑,但同时也让他赢得了不朽。
——《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
苏格拉底勇敢的表达出了对国家治理的看法并无情揭露了当时政治的丑陋,对政治的无情批判最终带来了杀身之祸。当时国家面临着战争且一触即发,统治者需要的是国家全体国民的一致对外步伐,可是富裕的知识阶层正在秘密策划着一场大革命,苏格拉底是造反派的精神领袖,是令人恨之入骨的贵族式哲学的思想源泉。很不幸,擒贼先擒王,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这种思想的毒瘤必须铲除。结局的最后本可以逃生的苏格拉底选择了平静的接受死亡,当时的他已经七十岁了(公元前399年),或许他也觉得是时候离开了,而且这样死得其所。
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苏格拉底虽死但是他的思想获得了永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他的思想光芒万丈。死亡并不是人的终点,通过某种方式人真的可以延续下去,从思想层面来看,苏格拉底的思想已经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并至今对人们产生着影响,这个跨度已经是两千多年了并且这个时间的跨度还将不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长。人类通过这种思想的积累逐渐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而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苏格拉底影响了柏拉图的思想,后者又提出了“理想国”等思想对整个社会及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的思想文化散播到更广更远的地方,驱动着社会的前进。
说到这里又想起一个永恒的问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呢?
最后以《哲学的故事》导言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吧:“生命有其意义,”正如勃朗宁所说,“对它的探求是我精神所寄。”生命的大半难寻所谓“意义”,我们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停地与来自内心和周围环境的混乱无序作斗争;但是我们愿意相信,假使能够读懂自己的灵魂,我们身上那种不可或缺、意义重大的东西必将呈现。我们想要弄清楚“生命之于我们,意味着不断地将我们自身及所遭遇的一切转化为光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