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亲情与责任的当代叩问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街头的暑气在蒸腾,一位84岁的老人佝偻着背守着一筐快蔫了的土豆在叫卖,他五个散在天涯的儿子却连个照面都吝啬。当记者问起为何不跟儿女同住时,老人浑浊的眼里滚出泪来:“孩子们都忙,顾不上我。”这几个字像一枚生锈的针,轻轻一挑,就破了“养儿防老”那张传了千年的老画。“那您老伴呢?”,“老伴几年前去世了。”真替老人心酸,五个儿子,是否还记得他们还有一个年迈的父亲?

此时,我想起几年前回老家过年,饭桌上爱人突然对他大哥说:“爹妈在时,好像没见你搭过手。”大哥红着脸嘟囔:“我自家都顾不过来。”当时我心里直犯嘀咕:自家难,爹妈就不是爹妈了?可转念又臊得慌,爹妈临终前,我不也仗着哥嫂姐姐们贴身照料,自己甩点钱就觉得尽了心?如今才懂,金山银山的孝心,抵不过病床前递一杯水的温度。或许大哥当年也这么想:我难,我顾不上父母,但有兄弟替我尽孝。

更叫人脊背发凉的是记者在一线城市的街头采访五个年经人,只有一个认为应该赡养父母,其他四个都认为父母有退休金不需要他赡养,或者说自己压力大,没能力赡养父母,当记者问:“父母生养你,你不该感恩父母吗?”时,得到的回应是:“父母生我养我算什么恩?能托举我才叫恩。”“送养老院?就按他们退休金标准来。”这些话,配上我那位坐拥150平房子却留不住独生女同住的同事遭遇,像块巨石砸进心湖,我们到底在哪个路口拐错了弯,让亲情凉成了这副模样?同事的爱人是个公务员,同事是个老师,女儿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后来到香港留学,毕业后在本市找了一份工作,同时到外面租房子住,刚开始同事夫妇不能接受,但呕不过孩子,不接受也接受了,于是同事每隔几天就给孩子采购很多食材放出租屋里的冰箱里,后来我知道了,我跟同事说:“这可能就是孩子不跟你们同住的原因,你们太爱孩子了!你买了那么多食材,她有没有自己做着吃啊?要是她懒得做不就浪费了吗?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你该放飞了。”

一、从反哺到切割:赡养链条的脆化

古人说乌鸦反哺、羔羊跪乳,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人伦。可如今,赡养这根链条正被一点点磨断。卖土豆的老人用一辈子养出五个儿子,换来的却是“顾不上”;街头四个年轻人把赡养义务撇得干干净净,说父母生养不过是“自然过程”。这哪是认知错位,分明是责任意识在集体滑坡。

我们别急着骂年轻人不孝,却得警惕一种危险的算法:把亲情折合成人民币。“父母有退休金”成了躲清闲的理由,“养老院费用”要按父母存款分等级,亲情成了货架上明码标价的东西。可养孩子从来不是做生意啊!老人们当年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养大,从幼儿园到高中接送上学,一日三餐为了孩子喜欢吃变着法子做,为孩子缝补到深夜,雨天里背孩子蹚水……这份心,哪里是钱能算清的?

二、溺爱浇灌的疏离:爱成了枷锁

我那同事的困惑,好多人都有共鸣:150平的房子装不下一家三口,独生女宁愿挤出租屋也不想回家。这倒让我想起鲁迅说的“二十四孝图”,有时候爱太满,反倒成了勒人的绳子。独生子女家里,父母把所有好东西都堆给一个孩子,却在“把最好的都给你”的念叨里,分不清爱和控制了。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真正的亲情课,是教孩子被爱的时候,也学着爱人。”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哪会知道父母弯腰系鞋带时的腰酸背疼?父母替孩子挡了所有风雨,孩子哪能懂撑一个家有多难?这个宁愿租房的女儿,也或许不是不知感恩,只是打小就没学过怎么跟人共享一个屋檐,没体会过体谅人是啥滋味,就像温室里的花,只见过单向的浇灌,受不了双向的陪伴和付出。

三、重找亲情坐标:把人伦初心捡起来

面对这些揪心事儿,与其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如问问教育到底漏了啥。我们教孩子算题背诗,却忘了教“父母呼,应勿缓”;我们给孩子报满兴趣班,却很少带他们看自己上班有多累。当“感恩教育”成了学校里的走过场,当饭桌上的海聊只剩成绩,亲情的土壤早就被功利心板结了。

卖土豆的老人或许说不出大道理,可他用一辈子把“养育”两个字活透了。那些说不养老人的年轻人,小时候大概也被父母深夜掖过被角吧?亲情从来不是天生就会的本能,是要一代代传下去的火种,它藏在孩子给父母盛饭的小动作里,躲在游子报平安的电话里,显在病床前喂药的耐心里。

我们在朋友圈晒孩子奖状时,不如让他们看看自己鬓角的白头发;给孩子规划人生时,不如问问:“当爸妈老得走不动了,你会牵着我们的手吗?”毕竟,教育成功的标尺,从来不是名校通知书有多厚,而是孩子心里有没有长出体谅和责任的根。

街头的土豆筐还在风里晃,每个家庭的饭桌旁,都藏着亲情将来的模样。或许我们该明白:养儿育女从不是一个人的付出,是一场要双向奔赴的修行。那些藏在日子里的亲情难题,其实最能戳中人心。就像那位卖土豆的老人,他没说啥大道理,却用一辈子的故事,叩问着我们心里最软的地方。或许我们都该停下来想想:所谓“养”,不只是把孩子喂大;所谓“育”,也不只是教他们谋生本事。那些混在饭香里的牵挂,深夜里亮着的灯,说不出口的担忧,才是该一代代传下去的东西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