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在书里提到一个观念——“成瘾”,即:从很多方面看,物质上瘾和行为上瘾非常相似。它们激活相同的大脑区域,受一些相同的基本人类需求所推动,包括: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精神刺激,见效的感觉……如果人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物质或行为上瘾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即脱敏反应,也叫“饥饿效应”。
行为上瘾,与其他上瘾一样,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三种变化——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和脑前额叶功能退化。具体生化原理和过程如下:大脑神经在适应了某种刺激以后,就会想要继续重复这种感觉,从而形成渴求。当人继续重复同样的行为,被刺激的区域就会产生耐受性,在同样的刺激下,产生的多巴胺和多巴胺受体会变少,即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则是让人对上瘾物相关的信息更加敏感,在上瘾者的眼里,上瘾物会变得比其他事物更加吸引人;而脑前额叶功能退化,将导致成瘾者控制冲动和预知后果的能力减弱,让人控制不住自己。
行为上瘾最大的害处,是它会给人带来短期的“垃圾快乐”,却会损害人们获取长期幸福的能力。一旦让它掌控了日常生活习惯,人们的自律就会被彻底磨灭耗尽。行为上瘾,既可以表现在诸如刷微信朋友圈、QQ、微博、抖音快手或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APP……特别是各种游戏、博彩型网络信息产品时无法自控、停不下来的行为;也可表现在盲目地进行借贷,漫无目的地借贷,甚至高利借贷;还可以表现为疯狂购买奢侈品,令人无法顾及自身购买能力、欲罢不能地买买买,只要遇到有“眼缘”的奢侈品,不惜代价都要买到手里来……无论是哪种具体的行为上瘾,其实特征都一样:草率盲目、无法自控、不计后果、具有危害。
行为上瘾的威力一点也不比毒品差,因为它会让你根本控制不住你自己。但这种可怕的损人自虐的行为,往往只是有违理性选择和社会公德,却并不违反国家的强制法规,无法通过社会的强制力给予处罚、进行戒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隐性毒品。而这,恰恰才是它最可怕之处。
例如,有些无良的网络购物 APP 平台不断利用 APP 上诱人的内容点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当消费者无法自控的时候,即使知道自己中了魔障,仍然戒不掉。因为在大脑的潜意识中,早已对这种“魔障”形成了深深的依赖。而这种“温柔的”依赖,其实是一种残忍歹毒的伤害!
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作为计算机算法产品的网络 APP 本身而言并不存在善恶黑白,如同刀斧一样,仅仅只是操控使用它们的幕后商家从事商业活动的工具而已。例如日前热议的“某某书”电商APP 因违规“下架”事件,App本身并没有错,真正的问题在于商家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对平台产品疏于掌控、把关不严,才酿成了如此尴尬的局面——自毁名誉,砸了招牌;投资化水,散尽家财;害人虐己,真不应该!
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就真是坐享便捷、舒适、愉悦的幸运儿吗?真相或许与我们的评估认知大相径庭……事实上,我们更多地是沦为了被大数据所控制的“数字人”。当我们把自己分成无数个碎片,渴望从各个网站获取到更多信息的时候,往往回馈给我们的更加单一。面对当今网络信息、万物互联、投其所好、疏离现实不断加剧的数字化生存窘境,如何化“危机”为“生机”,让我们在人性本能、生活常识和历史经验指导下重归生活场景的现实体验中来,并且通过感受与思考不断累积代表人类智慧的新经验、新常识,令我们自己在生存实践中不断迭代升级……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严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