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兴趣,相信不少的人会说,爱旅行。因为“人生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所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旅途中能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习俗,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邂逅各种新鲜的人和事;旅行可以放松心情,抛弃烦恼,停下脚步重新认识自己。所以,大多数人都乐意用文字记录下每次难忘的旅程。我也是,我喜欢把每次在路上的故事都记下来,不仅仅为了分享给观众,更加是为了作为旅途的记录。
然而,刚开始写的时候,总是会写成了流水账,或者攻略。通篇都是按时间顺序,然后教你怎么坐车,怎么睡觉,怎么吃东西,怎么玩便宜,等等之类的。现在回头看,真是惨不忍睹,那叫工具书,根本称不上旅行文学。后来我定了两本旅游相关的杂志,月刊,每期都认真看,看正港的旅行编辑们怎么写他们路上的故事。
多感受,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
攻略会跟你说,到某一站,花几块钱买票,上车;旅行文学则会说,去某个地方的车上,你会遇到不少当地人,他们或热情的跟你打招呼,或安静的顾自看书,你在途中会看到些什么风景。
攻略会跟你说,这个地方公共交通很糟糕,你要提前包车;但是旅行文学则会告诉你,这儿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了公共交通,当地人很幸福,这是最初的一辆公交车,贯穿了主要城区,路过一所当地学校,这学校据说有着怎么样的背景,等。
看到差别了吗?如果以文学的方式写游记,那么故事会充沛很多。当然,你也许会说:我不知道这些,来之前看的攻略里没说。
当然。如果你把你看到的攻略里说的事,都做了一遍,然后又差不多的写了下来,那你的游记和人家的攻略的区别在哪儿?
所以,写一篇好的旅行文学,需要多感受,多与当地人交流,你会发现一些小众又本土的景点,提前或者事后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点当地的人文历史,尤其是历史,任何一个与众不同的点都是由他们当地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比如,为什么同样的一块钱,北方人爱用纸币,南方人喜用硬币?这个问题问当地人,他们也不一定回答的上来,所以就要自己上网了解咯。
多思考,提高文字表达深度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多感受是入门级优秀游记,那么多思考就是进阶版了。
多思考,简言之就是在游记中加入自己内心联想到的小故事。比如,在日本看到干净整洁的环境,彬彬有理的民族气质,我会联想到曾经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的环境的进步,我会联想到日本从战后到迅速赢得国际尊重,是否与它的民族气质有关,我也会联想到个人气质的养成等。又比如,登上黄山,看到壮丽美景时,我会联想到小时候爬山半途而废或者坚持到底的小故事,我也会联想到某个登山爱好者的访谈,讲攀珠峰挑战人类极限,我还会联想到山和海对人气质的影响,靠山的人坚毅,靠海的人柔韧,等。
思考不仅要有广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度。
思考的深度,无法速成,这是仰仗人的经历和阅历形成的。所以也需要爱旅游的你,在平日里多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这个感觉有点像“曾经我看山不是山,而今我看山还是山”。这中间,我的脑海里已经百转千回过一个人生了。
多阅读
这一点适用于所有文学!
就算是只写一个类型作品的文学家,让他写其他类型的作品,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文学的基础是天下大同的。
写旅行文学的起初,也会像写小说、散文一样,带着模仿的痕迹,这不是坏事,起码你找到了入门的老师了。但是如果你总是带着某一个作家的影子,那就是不是要考虑下,读的书太片面了。
输入决定输出。所以多读书,多读书,拼命读书吧!
推荐几本我的旅行书单:《撒哈拉沙漠》、《尤利西斯》、《人类群星闪耀时》、《光荣与梦想》。
希望你的梦想能如愿!
我只愿能流浪为生,边走边写,爱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