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塞维鲁王朝对军队的过度依赖破坏了帝国正常的管理秩序,之后塞维鲁的儿子卡拉卡拉普发公民权引发了社会混乱,继而导致三世纪危机。
三世纪危机是指公元235年---284年这个持续几十年的动荡阶段,在这几十年里军阀割据、内乱频发,皇帝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帝国陷入无政府状态,货币贬值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严重打击了帝国的生产和生活;同时,过度纵容的蛮族政策让长期以来维持的外部平衡被打破,大批游牧民族入侵帝国,加剧了危机的恶化。
这期笔记我们从政治、经济、蛮族政策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三世纪危机”的过程和原因。
一、无政府状态
军阀割据导致的内战,使帝国陷入无政府状态
三世纪危机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罗马帝国的无政府状态(并非没有政府,而是中央政府运转完全失灵,没有办法控制帝国的内政外交)。在三世纪危机期间,不断有人从地方起兵杀进罗马城,改朝换代,以武力篡夺皇位,皇帝轮流做。49年当中,罗马帝国一共换了26位皇帝,除了有一位皇帝是自然死亡的,其他的不是被军队哗变处死,就是被其他从地方起兵的夺权者杀掉。而这位自然死亡的皇帝在位仅仅一年。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混乱局面?地方行省有怎么有这么大的权力起兵夺权呢?这些得从罗马的帝国权利架构说起。
上期我们说到行省这个概念,就是由中央派驻官员负责处理海外殖民地税收和司法治安等事务。罗马人骨子里有优越感,瞧不起行省。行省的机构通常设置得非常简单,也没那么多层级和官吏。一个行省通常派驻一个总督,再配套几个法官和财政官就够了。其中,法官负责处理一些当地纠纷,财政官目的很明确,就是收税。同时,根据地区性质不同,不同的行省还通常分为元老院行省和元首行省,区别就在于,元首行省有军团常驻,也称为武装行省。
后来,随着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转换,元首相对于元老院的力量对比大大上升,越来越多的元老院行省慢慢变为元首行省,越来越多的行省开始有兵权。这种行省有兵权情况,在强势皇帝当政的时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你敢起兵造反,我就能派兵镇压你。
但问题是,罗马的制度并不能保证每任皇帝都是强势的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最后造成了地方的军事割据。塞维鲁王朝施行的两项失误政策,对军队的过度收买和依赖,让士兵失去了对国家的忠诚,普发公民权又让手握兵权的行省人产生了造反当皇帝的念头,在没有“忠诚”这个信仰支撑的情况下,塞维鲁王朝末期,第一支反抗军开始出兵,这个人叫马克西米努斯,并非出身精英阶层,他就是行省里的一个小官,就是他带兵杀进罗马,终结了塞维鲁王朝。从这以后的半个世纪里,地方军阀的混战此起彼伏,他们不是手握军权的行省总督,就是被当地士兵推举为皇帝的篡位者。
罗马城变成了野心家谋取私利的战场,帝国政府陷入瘫痪状态。
二、货币贬值政策
货币贬值政策让帝国爆发全面经济危机
很多三世纪危机期间的钱币,并不是像一般考古发现的那样,是陪葬品,而是人在生前的时候“有意”埋进土里的。英国的经济学家格雷欣曾经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罗马帝国这段时间的货币,无论是金币还是银币,它们的贵金属含量都直线下降,人们为了应对货币贬值,在日常交易当中只使用那些新发行的低纯度货币,而把之前纯度高的都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个说明本来是格雷欣想说给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目的是敦促当时的英国制定政策,提高英镑的成色。后来这成了经济学上一个著名的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罗马为何会采取货币贬值政策呢?
塞维鲁在军事改革期间,为了收买和讨好士兵,把军队的军饷提高到了之前的6到8倍。钱哪里来?当然是从国库里抽,从各个行省搜刮,但问题是行省每年能够上缴的税收是维持在某一个水平的,怎么可能像军饷一样突然就暴增?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给士兵发饷,就只能靠不断挑起对外战争,用战利品充当军饷,可打仗需要钱,士兵战死补充兵源还需要钱,这种以外部矛盾解决内部缺口的手段到头来只能是个死循环。之后的卡拉卡拉又采取了普发公民权,想借此把所有行省人都变成罗马人,罗马人交的那部分税自然就提高了,但罗马公民是不需要缴纳所得税的,而所得税又恰恰在整个税收体系里占很大比例,所以卡拉卡拉普发公民权后总税金不仅没增加,反而大幅度减少了。
帝国早期,货币贬值的情况偶尔也出现,但幅度通常很小,到了三世纪危机前夕,主动的货币贬值成了常态,皇帝一遇到财政困难就不约而同地求助于货币贬值,至少在给士兵发军饷的时候面子上过得去,还有公共娱乐和设施都需要钱。货币含银量一路走低,最后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三世纪危机期间,各个行省靠武力夺权的皇帝仅仅是把皇位当作提款机,需要用钱的时候,就把货币再次贬值,只做表面的数字游戏。他们武装夺权的过程本身,又进一步扩充了军备,在增加了所在地区士兵比例的同时,也减少了实际生产的人。在产出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提高货币的面额,让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截止到三世纪危机结束前,货币含银量已经不足2%,货币很多都是铜做的,表面镀了一层薄薄的银,很多刚一发行表面的银就被磨掉了。当罗马公众反应过来,货币贬值的效果就失灵了。这就出现了刚刚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到了帝国晚期,罗马政府甚至开始用粮食来征税和发军饷,在民间很多地方也恢复到了用实物交换实物的原始状态,整个社会经济遭受了一次大倒退。
倒退影响最大的就是农业。早期罗马的农业,主要靠奴隶制经营。罗马共和国末期,大规模奴隶起义爆发,罗马调整了策略,给奴隶一定人身自由,让他们用租种土地的方式继续从事生产,但货币短期内快速贬值,土地的租金也飞速上涨,奴隶除了自身的劳动力,手头没有闲置资金,即便是有,钱也在货币贬值下变得一文不值,为了维持生活,奴隶只能选择逃跑或者起义。三世纪危机期间,各种奴隶起义此起彼伏,罗马帝国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奴隶制支撑起来的农业经济也全面崩溃。土地被抛荒,没有人去耕种,粮食大规模减产,使得购买力下降,商品滞销,商业和贸易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最终,整个罗马帝国陷入了全面的经济危机。
三、蛮族政策
过度纵容的蛮族政策让帝国的防线从内部瓦解
罗马帝国最终被蛮族毁灭只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的蛮族政策。可以说,是罗马人自己敞开了让蛮族涌入的大门。是政策上的纵容让帝国领土不断被蚕食,直到最后衰亡。
因为罗马靠近地中海,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发展出城市文明。有了法律、哲学、艺术等体系,毕竟这些思想上层建筑只有在定居以后才有精力去丰富和完善。蛮族生活在罗马文明的边缘地带,自然条件没那么好,资源也不丰富,基本上还处在食物采集或者游牧状态。三世纪蛮族主要指的是日耳曼人,还有很多小的民族分支,比如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哥特人等等,这其中还包括一部分今天英国人、美国人血统里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
罗马在不同时期对蛮族的政策呈现出不同特点,但总体上是一个不断纵容的过程。最著名的一场战役是屋大维时期的条顿森林堡战役,罗马人因地形不熟,加上轻敌而全军覆没。这场战役之后,罗马人知道蛮族的厉害,罗马人尽量与蛮族和平共处;五贤帝时代末期,一些蛮族被允许在帝国边境外定居,但不能入境,不过那些守卫边境的士兵总是乐于和这些蛮族做些小生意,比如用罗马的陶器、手工艺品来交换蛮族地区特产的琥珀、兽皮等等;最关键的转变在于——罗马实行军事改革以后,为了扩大兵源,允许大量蛮族以“雇佣兵”的身份加入部队。
三世纪的军事改革太过激进,迅速增兵导致了罗马军队当中蛮族雇佣兵的比例大幅度提高。这些人和罗马人不是同一种文化,参加雇佣兵也只是为了钱,所以,并没有忠诚度,反而降低了部队整体的战斗力。为了拉拢蛮族雇佣兵,维持部队的忠诚度,皇帝卡拉卡拉发放了罗马公民权。这些日耳曼人一夜间成了罗马人,既然成为了罗马人,自然产生了政治诉求,也挑起了反叛的大旗。纵容的顶点,在瓦伦斯的皇帝任内。西哥特人大举迁徙,首领派人拜见瓦伦斯,希望把20万哥特人安置在帝国境内,瓦伦斯想这些人反正可以作为帝国的雇佣兵,就接受了哥特人的请求。大量哥特人源源不断地涌进多瑙河流域,而罗马帝国这个地区兵力又十分薄弱,当一些罗马士兵开始虐待哥特移民的时候,这些人开始反抗,在一次镇压的战役中,瓦伦斯本人也被哥特人活活烧死。
总之,当这个缺口被打开后,罗马帝国只能一退再退,继位的皇帝被迫与西哥特人订立条约,把大片土地划分给他们定居,至此,罗马的大门全面敞开,所谓的边境已经名存实亡,这也为后来罗马的陷落掘下了坟墓。
下一期我们讲是哪些因素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