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小升初熊熊蔓延的战火,已然炙烤到了原本淡定若水的我,我才会几次三番地在此谈论此事。
记得小时候,升学需要考试,成绩好的小孩子上重点中学,成绩一般的上普通中学,倘若关系到位,普通孩子走走后门也是可以上重点中学的。好似那时候的家长,都很平常心,极少有人为了升学去煞费苦心。那时,大中专还是精英教育,没有补习班,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复习资料,学习,全靠自己的努力,以及天赋。
而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升初却异军突起,其惨烈程度不逊于高考,奥数学习成了孩子们考取名校的必要通道。 如果不是轩哥儿正好在上小学,孤陋寡闻的我都不知道,从前高大上的奥数学习,成了全民追逐的目标。各个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林立,如果家有小学生没有上奥数班,都out了。
为什么奥数会成为名校遴选学生的必要条件?学习奥数究竟是学校所为,还是家长造就?我觉得这是一个烧脑的问题,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般让人头痛。
在学习上,我对轩哥儿采取的基本是放养的方式,奥数尽管在学,也是由着他,并未过多要求。考试的分数也从未在意过,但是学习态度和习惯,却一直在强化。没有上其他补习班,犹如我对奥数学习的看法一样,我觉得孩子的学习需要补习来达成,已经输了。在这一点上,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在别人都挥汗如雨奔走在各类补习班的路上和课堂上,而我却如此颓废,实在不应该。
舅舅的老幺女,比轩哥儿大不了几岁,从小成绩便很好,小升初,初升高,都直接进入了重庆求精中学,毫不费力。舅舅是个农民,在城市里打工几十年;舅妈是一个患有遗传性精神病的家庭妇女,状态好的时候操持家务,状态不好的时候在就医,他们都没有余力去引导孩子学习,更遑论让孩子去学校奥数了。然而,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从小到大,学习都是自己的事。她唯一的优势,是舅舅在渝中区买了住房,她得以在市区上小学。
我在轩哥儿的学习群里看到家长们讨论刷题上名校的话题,好多家长其实都有隐忧。在短期内刷题可能在考试中能够取得好成绩,侥幸考入了名校,如果跟不走怎么办?现在名校的扩招非常严重,除了本部是公立性质之外,其他的分校都是民办性质。三年后成绩不佳,考不上学校本部,连分校也考不上,这几年的精力和金钱岂不都打了水漂?
现在名校的择校费一学期的费用是9000—10000,加上住宿费、校服费、伙食费,以及补课费,三年下来,大约需要20万的费用,义务教育成了有偿教育。当然这个是家长自己的选择,如果坚持就近原则,就上附近的初中,是不会产生额外的费用的。只是,家长们都望子成龙,不管适不适合孩子,削尖了头颅也要往里面挤,怨不得别人。教育资源分配的极端不均衡,就如贫富的差异一般,让人望而兴叹,无可奈何。
家长们对培训机构趋之若鹜也是情有可原的。以学而思为例,但凡上了学而思超常班的孩子,基本就不用担心择校投递资料的问题了。名校会主动找到超常班的孩子,递上他们的橄榄枝。而普通资质的孩子,还在担忧个人简历投递无门。不太清楚培训机构与名校之间的关联,但是奥数学习好,就是奔向名校的通行证,无可厚非。
有的家长讲及自家的孩子,上的奥数班不止一个,通常这边下了课,又奔向另一处接着上,吃饭和完成学校的作业都在车上。轩哥儿的上海小表妹,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奥数,补习英语,上私立小学……一线城市的家长,比我们更焦虑。
尽管小升初的火焰热炙可烤,已然燃烧到了身边,但我仍然淡定平常。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个女孩子,成绩很不好,长得也不美,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然而她喜欢上了一个成绩优异的帅哥,于是,化喜欢为动力,努力学习,实在学不懂数学,便干脆把一万多道题背了下来,最终爆了一个冷门,以学渣直冲学霸,成了班上考上名牌大学的人之一。只要足够努力,又不傻,在哪里不发光呢?轩儿的表叔,也是从普通中学考上重庆南开,从而跻身重点大学。
小升初固然重要,还是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