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自己的状态不是很好,有点被生活驱赶的味道,而不是自己掌控生活,这里面有工作也有自己学习的方面,让自己有些心绪不宁,阅读看书的时间就相应的减少。看书就类似于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沉浸其中,剖析自身,也去不断反思,下一步需要自己调整,有的东西需要去舍,慢下来,目标是一步步达成的,罗马也不是一步建成的。
最近看《斜杠青年》,斜杠——最近网络的流行词,重新理解这个词,以前人们多半认为术业有专攻,应该是专心做一行,可是互联网的时代,共享经济的来临,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存在着多种可能,而不仅仅是一种。那么斜杠是否就是多种兼职的另一种说法呢?错了,其实,斜杠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为自己提供多元化人生的的可能。以前我们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只能是纵向单一发展的,除了工作没有其他的可能,但是现在更多的提倡你工作之余,用自己的爱好去横向多元发展,让自己的人生更加饱满。而斜杠青年一定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爱好广泛、独立、有主见、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做喜欢的事和赚钱并不冲突,梦想与工作也不是不可并行。我自己以前经常懊恼,做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的真正喜欢的事情,但是迫于自己的经济等压力又不得不从事,其实,我们可以齐头并进,也给自己提供多种可能性,谁也不知道,选择的哪条路会最终通向自己的梦想,抵达彼岸。
书里谈到如何读书的话题,倒是刚好引起自己的共鸣,吻合自己这半年来的思考。近年,读书的热情一直在高涨,在我们一、二线城市更为明显,有很多读书的组织,樊登读书会,拆书帮,加上我们又面临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千聊、云课堂、逻辑思维等等,每个人都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精神需求便显现出来, 读书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任何事情一定是有内在驱动力的情况才会去做,一定是内心真正认可和喜欢这件事,才会去坚持。
一、读书,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读书本身就是快乐的事情,不是因为什么结果,就如同看电影,只是这个过程让我们自己感到愉悦。让自己从内心爱上读书比读什么书更重要。读书能够带给我们巨大的改变和成长,这是随之而来的结果,而不是目的。
二、我们面临这个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定是焦虑和很多不确定的,而幸福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个“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就是不断与不确定性作斗争。读书能够让我们增加知识储备,加深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理解。越多的了解,已知范围的不断扩大,越会保持一份淡定和理性。这个在我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里很受益的一点,我自己少了很多焦虑,每次遇到状况,首先想的是,看过的书哪些能给我帮助,能用哪种方法应对目前的状况。
三、读书是一种修行。人类的很多东西都是源于无知,其实书读得越多,越会对这个世界心存敬畏之心。会少去很多的执念。包括我们自己面临的很多痛苦,其实世界上太多的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痛苦或更甚之,并且找到解决之道,读书是一种更为积极更符合现代生活的修行方式。
四、读书,可以养成独立的思考方式,做到真正的心灵自由,不被他人所左右。当我们不断地读书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会更多的从多种角度去看待问题,跳出原有被禁锢的圈子,全新视角审视自身。
从不读书到偶尔读书,再到变成日常习惯,最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回顾自己读书的经历,书上说的很让自己有些共鸣。从泛到专,再到全。这三个阶段也是任何想要通过读书打造全面知识体系的人需要经历的。
第一阶段,培养读书习惯。
目标:培养读书习惯,通过泛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努力方向。阅读量30-50本。时长:一年。这是作者给出的时间。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或者没有足够的兴趣,那么就花一些时间来培养读书的习惯吧。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着手,不要知识性太强,找寻离自己生活近的、通俗易懂的书来看,或者带一点思想启发的书来看。其实加入某个群体化学习,也是个不错的方式,大家督促,看到别人的进步自己也会跟上。不过我自己的感受是,不要急于求成,会带给自己焦虑,毕竟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接纳度不同,可能会让自己焦躁,这其实是不利于养成读书习惯的。我自己就有着这样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安排不一样,对于我,除了上班,大部分时间都是要带娃,自由时间比较少,我就会焦虑。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的节奏,别忘记自己的目的。离开这个群体,自己是否还有读书的习惯和兴趣?
这个阶段,除了培养阅读习惯,还有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广泛阅读提高自己的判断优秀书籍的能力,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方向。
我就是在学习完阅读后的几个月时间,越来越迷茫,从开始不知道读什么,再到自己找到阅读的方向,当然做的还不够好,至少比半年前好很多。
这里提醒下开始的小伙伴,也是我走过的弯路。一是数量至上,读书在于质而非量。不过只有质没有量,也是没有质的飞跃的,这是一个权衡。泛读阶段给自己设定目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参考使用。二是依赖书单和他人推荐。开始读书是可以参考的,但是后期我们自己要有意识去鉴别好书,这也是成熟读者的标志,这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培养的能力,这里面也能看出我们自己的思想成长。
第二阶段,专注自己的“点“
目标:深入了解某个领域,开始思考。阅读量:10-20本。时长:半年。这是作者给出的时间。
读书不仅仅是丰富我们的内心,主要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搭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全面又理性的世界观,以及清晰地自我认知。任何知识的搭建都是有一个点开始,由点及面的。经过泛读阶段后,我们会有一定变化,享受读书,读书速度上升,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时候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
我不能说自己进入第二个阶段,但是目前自己看的书集中在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又是自己迫切需要的,所以会比较没那么迷茫,自己度过了很长一段的迷茫期,甚至不知道读书能改变什么。
在进入某个领域深入阅读时,首先要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人物,找到深入浅出的普及型读物,阅读核心观点。仅仅是阅读还是不够的,信息不经过思考内化成自己的见解和智慧的话,那就不是知识,永远不是自己的。唯有思考,才能让别人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并成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经过泛读后,可以尝试自己的输出。
第三阶段,打造全面的知识体系
当对一个领域深入了解后,便可以开始进一步的知识拓展和积累。知识结构的打造需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好奇心;二是以知识本身的网络为指引。
一个真正热爱知识的人必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好奇心是推动人类不断探知不管进步的重要原动力。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弗朗西斯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任何领域的深入学习都会引起更多的疑问,通过读书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知识也将以这个方式串联起来 ,让我们形成更系统更全面的认知。
知识结构的打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越是不断学习和了解,我们越会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但也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认知越来越深刻。
我自己还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徘徊,有时想,以前的时间怎么都浪费了呢?但是,任何时候的觉醒都不算晚,其实这个就是自己和自己比较的过程,学会接纳自己,找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而淡定。我的想法有时仅仅是,无法抗拒衰老,但是我们可以精神永远年轻,内在的力量一定会在你外在体现,那不是一朝一夕,不是换一身奢华就可以拥有,需要不断积累。我们想在未来遇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