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放慢自己的生活,好好育儿开始,我发现我对“先情绪后问题”的方法运用的越来越熟练了。
昨天让宝丫丫喝药,她一边叼着奶奶给的口服液,一边跟我说让我给她戴上小手镯。
我戴好之后,她却不满意,非让我再给弄的紧一点,可是我感觉好像正好啊,不会掉也不会勒的慌,可是她却感觉太松。
在跟我说话期间,她的嘴巴不小心松开了吸管,口服液掉在地上摔碎了。
我则赶快去拿笤帚和簸萁让宝丫丫打扫。
奶奶一看心疼的说:“你就不老实,没出息,欠打。”而且真的拍了宝丫丫一巴掌。
可能是看着我跟先生都看着呢,奶奶觉得第一巴掌打的不重,紧接着又狠狠的在宝丫丫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宝丫丫本来是愣在当场,然后换成了大哭,也不肯接扫帚了。
婆婆接着说:“赶快扫,不扫继续揍你。”
婆婆平时就说我不打孩子,太惯着孩子,我本来就有些不满,此时她又打破了我的育儿计划(我认为如果她不打宝丫丫,宝丫丫说不定就接了扫帚开始打扫了,因为我们前两天刚刚练习过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自然是更加的不满意。
当时我的脸一沉,让婆婆先回房间去了。
估计婆婆当时也没有想到宝丫丫会大哭,当着自己儿子面的非常尴尬的就走了,一边走一边嘟囔:“孩子不打怎么能教好呢!”
先生则带着小满满在一旁看,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我蹲下身体,先抱了抱宝丫丫,然后说:“你不是故意的对吗?妈妈看到你都愣住了!”
宝丫丫哭着点点头说:“我也没有想到管子会从我的嘴巴里掉出来。”
“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妈妈看到了,可是奶奶在你身后她没有看到,她误会你了,所以才打你。妈妈知道被人打,还被说没出息,真难受啊!”
“嗯,我很害怕,我晚上不要跟奶奶睡了。”宝丫丫委屈的说。
“我们先处理这件事情好吗?口服液碎了,玻璃会扎破脚的,怎么办呢?”
我刚刚问完,宝丫丫就拿起我放在旁边的扫帚和簸萁把战场打扫了,而且她还拖出了墩布,顺便把口服液墩干净了。
看到她都弄完了,我说:“哇,你好厉害,居然能想到再用墩布墩干净,妈妈当时光想到玻璃渣子了。亲爱的宝贝,刚刚的那一支没喝到,我再给你弄一支,你可以好好保护它吗?”
宝丫丫连忙点头说:“我一定握的紧紧的。”
我又给她弄了一支口服液,本来一直嫌弃味道不好的她,咕嘟咕嘟几口就给喝完了。
然后我们按照惯例刷牙,洗脸之后我安排她睡觉,可是站在奶奶的门口,她说什么都不想进去了。
我又蹲下抱着她的肩膀说:“你还不舒服,暂时不想跟奶奶睡,对吗?”
“我想和妈妈睡,特别想!”看着宝丫丫委屈的眼光,我把她带到了我们的房间。
“你在这里待10分钟,妈妈给你讲完故事,你再回奶奶那里可以吗?然后明天妈妈把小满满送到姥姥家,你就可以一整晚都和我睡了,怎样啊?”
宝丫丫愉快的答应了,一切进展顺利,而且当她回到奶奶房间的时候,还主动的跟奶奶道歉说她不是故意把口服液摔在地上的。
通过这两件事情,让我清楚的认识到了“先情绪后问题”的魅力。
任何时候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她是不可能和我们合作的,只有我们先接纳了她的情绪,和她建立爱的连结,她稳定下来,她才能思考我哪儿做的不对?我要怎么办?
不过这件事情也让我清楚的明白了一件事情,对于孩子父母是下行的爱,我们去无条件的爱她很简单。可是对于我们的自己的父母和长辈,我们却是上行的爱,让我们去无条件的接受对方的行为就有些难度了。
就像当晚我对婆婆,她也只不过是想教育好孩子而已,虽然方式方法不对,但是那就是她的教育方式,而我对一位老人黑脸则是我的不对。
虽然我说完让她回房间就后悔了,但是当天我并没有去找婆婆道歉,而是到了今天的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才不好意思的跟她提及这件事情。
婆婆好脾气的说:“没事,有啥啊,我都没在意。”可是婆婆笑颜如花的脸却出卖了她。而且,下午又给我洗苹果,又给我倒水的。
唉,看来先情绪后问题不但对孩子管用,对老人也很管用啊!
育儿反思:
1、想要孩子好好合作,尤其是有情绪的孩子,一定要遵守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去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抚情绪是为了和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联结,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面对问题要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也许下一次我可以问宝丫丫“口服液把地面弄脏了,我们怎么办呢?”而不是自己先拿出簸箕和笤帚。这样更可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要及时。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会忽略的事情,但是当孩子坏行为之后出现好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鼓励,我觉得这是比打孩子更能让孩子记住自己犯错的一种方法。
4、道歉也要及时。这一点我需要向宝丫丫学习,对于父母,长辈虽然我们很难开口道歉,可是说出来总比不说要好。如果实在说不出口,那就给他们做点事情或者写出来,然后读给他们听。这种事情一回生二回熟,就像我练习“先情绪后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样,做的多了,自然就容易了。
5、慢生活可以让自己观察到更多的细节,更容易理解孩子。继续努力,慢养自己,精养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