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文坛上,苏家三父子是灿若星辰般的存在。父亲苏洵多年参加科举,最终都铩羽而归,在科举之路上不断奔波的苏洵,并未完全灰心丧气,继续在学海深造自己,同时又把希望和重任言传身教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京城科举,主考官欧阳修以及阅卷官梅尧臣共同发现了一篇十分出彩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惊叹于这篇文章的才华和思维,本来要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但是他又怕这篇文章是他的学生岑巩所作,欲是为了避嫌,他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二。原本有望高中状元的苏轼,就阴差阳错地成了榜眼,同时他的弟弟苏辙,以及父亲苏洵也都中了进士,一时间,“三苏之名”响彻京华,尤其是苏轼,更加大放异彩!
苏轼登科后,开始了宦海生涯,他最初的一次连任是凤翔签判,而他弟弟苏辙则被任为商州推官,从此二人开始了天涯官路,聚少离多,但是二人从小一起成长,感情甚为深厚,我国从古以来兄友弟恭的传统在他们二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苏轼写了多首怀念和关心弟弟苏辙的诗词,最著名的便是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虽然当时的苏轼年仅24岁,但是他以深刻的眼光看待人生的诸多问题。人生在世,就像飞鸿般四处漂泊,但是旅途上总会留下不一样的痕迹。人生充满太多未知,究竟走向那里,都充满着偶然性,苏轼以恰当的比喻阐明了自己人生观:处处皆是旅途,处处皆可随遇而安,这也是苏轼后来一生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