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1000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层的、持续性的、终身的。很多父母看不到这一点,觉得自己说教了多少遍都没用,干脆不管孩子,或者直接把孩子打一顿。很快就放弃了对自己德行的要求,只想用那种急功近利的手段来约束孩子,根本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在于深度,在于以10年、20年为时间单位的影响。所以,“父母带给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深而非广”这句话是非常有智慧的。
具体到行为层面,该怎么做呢?
第一,“认真倾听,寻找火花”。生活中,父母跟孩子一谈话,没谈几句就变成父母的演讲了。父母就会说:“你看,你找到这个很好,我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如果你下次还能够再怎么样就更好……”甚至更糟糕的父母会说:“你少关心点这个事,你多去做做数学题。”
关于孩子关心一件事情,我们应该多提问、多倾听、多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问问他是否需要帮助,还想要了解些什么,我们可以给他创造怎样的条件。不要做过多的评判,也不要做过多的规定和引导,更不要说“你别管那些,去学习”。
最无趣的父母,就是无论孩子跟他说什么感兴趣的事,他们的反应都是拉回到学习上,说:“这件事等你以后上了大学随便管,现在你不要管,你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还有的父母喜欢挖苦,说:“你看你说得一套一套的,你那考试成绩能行吗?就你那考试成绩,将来这些事都不归你管。”我们在打击、讽刺、挖苦孩子上面有天然的能力,但是倾听的能力极差。所谓的倾听是什么?是把自己放下,因为你的态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好奇地问他,了解他,让他多说,最后激发他的兴趣。
第二,“利用生活,展开对话”。
一个父亲发明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游戏。一家人都坐在一起,说一个省,比如安徽,然后大家开始讲安徽省的城市,看谁讲得多。就这么一个游戏,人人玩得不亦乐乎,全家人在桌上玩得特别嗨。玩完以后,儿子跟父亲说:“爸爸,你怎么知道那么多城市?”这都是生活中可以随处找到的机会、找到的话题。每讲到每一个城市,我会讲这个城市有什么特点或有什么特产,出过什么名人,这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生活中其实充满着跟孩子聊天的机会。
第三,“开放的心态”。假如孩子说他想吃素,请问你能支持吗?我相信很多家长会犹豫。只要不是反社会的目标,基本上你都可以包容孩子去探索一下。
有的孩子喜欢收集虫子。有个小女孩,她出去逛花园,发现花园里有一个蚂蚁窝,就跟她妈妈说:“我想把蚂蚁窝放家里养。”你们谁敢在家里养蚂蚁?但她妈妈说行,然后跟女儿说:“但是别让它到处爬,你有什么办法吗?”女儿说:“咱们弄个玻璃箱子。”然后她们去做了大玻璃箱子,把蚂蚁窝放进去,蚂蚁迅速繁殖,很快就变两窝了,他们家就放了一串玻璃箱子,每个箱子里都爬满了蚂蚁,女孩天天看蚂蚁们如何分群。
后来这个姑娘非常优秀了,不仅能在学校里拿到全额奖学金,还立志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她的妈妈允许女孩把蚂蚁带回家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让孩子成为生物学家,也没说“如果不成功,你就对不起妈妈”这样的话,妈妈想的是:“孩子有这样的兴趣,我能不能满足?如果可以满足,我就试着让孩子做,养蚂蚁并不反社会。”
第四,“分享自己的意义”。你们在家里会跟孩子谈论自己工作的意义吗?我们见过很多家长,回到家谈的是工作的八卦、工作的斗争、工作的收入,但是谈意义的家长凤毛麟角。还有一种,跟孩子谈意义。跟孩子谈意义会让孩子们看到工作的目标是意义,而不是什么钱。
第五,“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作为父母,我们要教他们很多生活常识,能传递的知识我们多传递给孩子,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第六,“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现在很多小孩子对理财感兴趣,过年拿了压岁钱想要理财,你可以找找你的朋友圈子中有没有研究股票、基金的专业人士,让他们跟孩子一块儿聊一聊。这时候,聚会中孩子跟大人就可以聊天了,而不是大人聚在一堆,孩子聚在一堆。孩子凑在一起容易玩游戏,大人凑在一起就只聊大人的话题,你可以创造机会让大人跟孩子聊聊天,这时候他会在生活中找到各方面的导师。
第七,“鼓励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需要从小不断培养的。这样会完善孩子们的价值体系,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