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者》上看到一幅漫画,画面上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给年过半百的儿子喂面包,儿子无任何残疾,身材魁悟,双手交叉地呈自然型摆放,没有丝毫拒绝母亲的“好意”,习惯于母亲多年来的一切包办,才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巨婴,虽然是成人的长相与身材,可心理年龄却还停留在婴儿阶段。
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曾报道过一位神童,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四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八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正当人们羡慕之时,这位神童最后却因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遭退学,令人扼腕叹息之余,让大家看到的是怎样一种母爱泛滥?可以想象这位母亲,对孩子寄托怎样的希望,只要他学习好,生活上思想上可以完全包办,包括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在他的世界里,好象只有学习才是全部,一切都可以与世隔绝。
我办公室有一位同事,她女儿今年才结婚,有时跟我们谈起她小时候教育女儿的事,真的是后悔莫及。
在女儿小时候,她因为要每天工作,少了许多陪伴,长期将年幼的女儿一个人关在屋里,原以为这都是从小就锻炼女儿独立自主的生活,谁知那个阶段的女儿需要的是母亲温暖的陪伴和爱,才会建立长久的安全感。
这位同事工作上雷厉风行,只可惜将这种风格同样带到家里,在对待孩子方面,需要孩子说一不二,不允许孩子有任何想法,以致孩子长大了,也一样要求孩子要按她的想法。
终于,小时候一直乖巧的女儿,大学毕业后,找到了自己所爱的男朋友,完全不顾母亲的反对,自己订好婚期,并明确告诉她母亲,不需要她操任何心,也不需要资金支持,她自己有能力操办一切婚事。
最后她向母亲道出了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敢说的真心话:“她这次想真正做一回自己!”
由于这次婚事,让我的这位同事对自己原来那套严加管教的教育方式,露出悔恨自责之意,一再告诉我们要引以为戒,不要重蹈她的覆辙。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母爱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虽然它有时表现出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几乎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无声告白》的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小说中的女主角玛丽琳,她一生都想摆脱母亲的期待,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愿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
后因不可避免地堕入了一连串的家庭琐碎生活中,被迫中止她的学业和梦想。
重新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内心并没有真正妥协。
她开始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她把莉迪亚当作了另一个自己,并热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
莉迪亚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也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亲,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而投河自尽。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整本小说的点睛之笔,小莉迪亚在摆脱不了母亲的期待,实现不了母亲的梦想时,终究以结束自己的方式,去找到真正的自己,让人唏嘘不已。
也许对孩子在各个阶段出现的叛逆,大多数家长都各抒已见。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与主见,为的是让孩子少走许多生活中的弯路;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有想法是好事,但仅供参考;还有的家长,是真正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人,应该得到尊重,会全力支持赞同孩子的任何想法,不管是对是错,让孩子去真正体验完全,让孩子得到不断地成长,这类家长确属智慧之举。
成长是每个孩子必须要经历的,时间不会偏袒任何人,每一个人都要阅历成长的历程。
每一个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快速的成长起来,然而,成长的空间常常太狭窄,往往不给孩子足够自由成长的空间,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去局限打扰到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没法真正铺开自我,做真正的自己。
泛滥的母爱只会让孩子一辈子长不大,永远成为不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