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习惯找理由替换成找方法···接下来的人生会发生什么,于是我开始尝试把如果靠近做到。这篇早在九月份就完成了,回顾这半年下来,虽说做了不少事,效率不高,有很多执行不到位,但我试出了自己喜欢的节奏与状态(11、12月份糟得想打地洞),要么继续要么滚,抵触纠结只会白白消耗、浪费时光精力。
“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这句话是武志红心理学课里每集的开头语,我很欣赏这个定义。愿景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我接触心理学是想自解诸多的内心障碍,可我发现翻了那么多资料,旧问题依旧,新问题加新,就像有人说持有不系统的心理学是在挖另一个大坑。当在丛非从的课里听到:“心理学解决是什么及为什么,不解决怎么做。”我一点也不惊讶,我向内挖了很多年到现在才知道了根源所在。可是光知道做不到还不如不知道,发展到知道很多年然后没然后又有什么用呢!没有目标方向的指引,努力效率是很差的,如何行动落地至达成才是关键。
作为回避了30多年拖大后腿的我想说:能逃的路都逃完了,还能逃哪?有办法记录的东西就有办法提高,在走出抑郁最低谷后不久我把它立为灯塔。逃避是因为要面对的问题太多太多,立下的许多目标总是抖动几波就蔫了,做的各种努力无法累量叠加,因为全在互相掐,自信在随着自我怀疑一波又一波中消磨殆尽,进而走向麻木:不知何谓成就感、安全感、情感流动、归属感,只剩落入深渊般的无助与飘荡在恐惧的边缘,这时的逃避是本能自我保护。接触的文字多了,渐累渐强地感觉到文字里蕴含着力量和智慧,同时:那只温水煮青蛙,就是自己啊!
2014年开始梳理自己,听演说、看行业、喝鸡汤、拓兴趣、阅读、思考、记录、反思......囤积了很多知道可我还是过不好。是不够多还是太碎片...2017年上半年体验到最忙碌的新工作掏空了自己,感觉自己像个机器...然后觉察捡起中断的梳理,开始付费课程买买买...结果越学越感渺小,希望还渐渐变窄了...此时内心有个声音再呼唤:观念改变+行动不变=原地不变,就算是心理咨询师也只能为你引路、充当人生教练,不行动无疗愈。
2018年我接触各种概念:认知升级、成长迭代、成为自己、自我进化、终生学习、刻意练习、时间管理、知识付费、自媒体、个人品牌、互联网餐饮、人工智能...等信息喷涌而来。加上工作上要求IT技术各种学,我变的越来越焦虑、越焦虑越拖延、越拖延越找理由。我热爱现在工作吗?我对这份职业还有多少热情?有别的赛道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己吗?未来的我想成为怎样的我?
成长很痛苦,不成长更痛苦,方向错了更加痛苦,发觉自己在用“假勤奋”掩盖战略上的偷懒后痛上加痛,来回发现自己好了伤疤忘了疼-那是绝望地痛啊!最终我暴跳愤怒,什么找理由找借口的念想统统给我滚开,被此套着这么多年,可我得到了些什么...
回头一看多方面尽是小白,如果不重读自己的文字记录,一具僵尸是最准确的词语描述了,我无法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自我压抑、对抗、纠结、麻痹什么的统统见鬼去...疏解之后相对的信息输入加上主动筛选信息量成倍叠加到爆炸、材料多了,神经渐渐敏锐,各种想法思考伺机待发,表达欲被点燃...
然而我又发现无法指引解决问题的想法、思考全是屁,花了时间却问题依旧是消耗不是燃烧。有没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工具整出来之后在哪都有用,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可以拉到那么大?身体构造层面的差别小到微乎其微,有的文章说是思维方式、有的说是心智模式、有的说是认知。当我意识到自己是只井底蛙的那一刻,我有所觉悟,我从来就没正式过自己的需求,所以目标总是跳来跳去,心中又没有个正常的正反馈系统,所以做什么都觉得是徒劳,自信也就成了一碰就倒的松散结构,眼里只有我是受害者,原来自我本身就是枷锁。
傅盛说“成长就是认知升级,真正的认知需要通过行动展现。“想到or听到->学到->做到,它们各自之间有相当大的距离,完成做到才算成长,以前只是觉得累积到了某程度就是成长,可具体是什么程度、什么标准、怎么衡量,完全没想过,只要不讨厌现在的状态就好,这不是陷入目标模糊的坑吗!那要突破成长瓶颈的关键点在哪?慢慢的我隐约感觉到一些事实原则,像是基点,比如:人是环境的产物,这里说的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内心环境;人的世界里都在围绕着需求转,关系的参与构出了色彩缤纷、多姿多态...的世界,不在关系中要“我”的意义何在;每个人认知到的东西是会有偏差的;完美(永恒)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些无法解决自己一地鸡毛的现状,经过反复迷茫、抑郁复发,我迫切需要个现实锚点-尊重事实(比如:发生的事情就是无法改变,不管你内心翻江倒海、做什么大事小事时间永远在流逝,再怎么对抗也抹不掉本能的情绪)。
2018年定下整年的计划就是全面梳理自己,长痛不如短痛,一眼望穿到底碌碌无为的未来让我愤怒、让我不甘、让我坐立不安、让我时间感紧迫。已经体验过太多次,没有产出的计划几乎都不了了之,尤其是内心博弈的思考。思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梳理产出的文字放公众号上,当年想写博客没坚持,当年想写豆瓣没坚持,有办法记录的东西就有办法提高经我验证是有效的,如果加上刻意地复盘与总结会更高效,输出成文字的思考一般都不会太浅,对比习惯想得多做得少简直就像刀锋对刀背。
有需求就有方向,有方向就可以更容易圈出目标,有目标就可以拆解聚焦, 可以聚焦就可以有效展开行动,可以行动就可以推进,可以推进就会有反馈判断,有反馈就有新调整,有新调整就有新的工具、方法、思想产生进而提升效率,有效率正反馈系统就会形成,有稳定的反馈系统就会酿出方法论(工具箱),有了方法论只要需求、目标不变,靠近达成是必然结果。也许这个总结只对我有效,也许有更好的我没发现,但比什么都不做强上千倍万倍。
这是一个依科学,讲效率,多认知,组团队,重行动,累迭代的大机会时代。闭门造车的前面是一片深渊,我得离它远远的,我不想再被它坑多一次。于是我问自己三个问题:
Q1. 我的需求是什么?(成长是避不开的刚需)
涨表达-表达好很重要
被看见-尊重人性需要
多互动-网连人言畅真
磨思考-逻辑思考效率
练写作-提高产出效率
累成就-记录就是见证
Q2. 怎样落地达成结果及检验?
多吸收多输出多交流多改进多内化,我找到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自媒体,不仅仅是因为兴趣、趣味、味聚、聚力。自媒体(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是连接,社交何其不是,社会更是连接<->交换<->协作、分工、协同,不连接啥也成不了,不连接等于闭门造车,连接更为了接受现实的检验-避免自嗨。
Q3. 怎样保持推进?很不巧我是个记性不好且对目标很难专注的人-记录可以帮忙
借用下李笑来《通往财务自由之路》课程(讲的是成长没讲半毛钱)里对写作的总结“写作是反复思考,反复输出思考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更强的逻辑能力被内化,更强的表达能力被内化,更强的沟通能力被内化,更强的感染力影响力被内化,原因和结果是元认知能力的不断强化与内化。”;“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的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类似的意思也在其他人的文字看到过,这一切都基于文字记录。文明发展、书籍分享、游戏中的数据信息反馈不还是基于记录,与我最接近的书籍分享不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前人思考过的东西肯定比我多大全,那我为什么还要只习惯在闷葫芦摸索前进,所以我要“借用文字的力量”,写作其实也在借用且多了步调修。至于”成为自己“,脱离关系去实现自己就是一场梦,所以要在群体中找到自己。最终具体会成为什么样,谁晓得!一边行动一边调整这叫进化论,设想好一切再去行动解题这叫设计论,哪个实用好用,有个笑话可供参考:在岸上学会了游泳再下水! 当你心中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眼中看什么都是钉子,那你的工具箱要怎么造出来?
生活在继续、梳理在继续、成长在继续、也许一生都在学,继续行动<->继续借用文字的力量...
—END—
碎碎念:12月份发现自己很焦虑,怎么感觉自己的精力、注意力才那么一丁点,待办一堆、信息过载、消化不良、无法内化、节奏凌乱、作息无形、习惯不成、情绪不断、执行无力、想要太多、效率低下······半年过去了,我是进步了,还是原地打转,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又更重要?
下篇预告:《问题到底出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