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是个伪命题,这个观点让我耳目一新。
当然,这话不是我说的,是鲁豫和窦文涛的对谈中,窦文涛说的
乍一听,我很是惊讶,我们不是都习惯用“做自己”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吗?这有什么问题呢?
疑惑的时候,听完窦文涛的分析,觉得颇有几分道理。
他的观点主要基于自我的不确定性以及自我认知的复杂性。
按照他的分析,社会上都在提倡“做自己”,但实际上自我是飘忽且不确定的,人们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自己”。
为什么呢?
因为人是多面的,我们对自我统一性的要求其实是虚构的——前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或许都截然不同,当人们试图寻找“自己”时,往往会陷入“连自己都搞不清自己是谁”的困惑。
而且,盲目提倡“做自己”,可能会让一些人误以为纵容某个即时欲望就是“做自己”,可很快就会发现这并非内心真正所求,反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混乱。
现实也的确如此。
比如,你会发现,有时候你曾反感父母的某个行为,可随着年龄增长,却发现自己的习惯竟和他们如出一辙。
这表明,人的诸多行为与习惯会受到基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完全由自我意志决定,也进一步说明“做自己”这个概念在现实中复杂且难以简单实现。
这样一来,顿时发现好像对“做自己”这件事确实要在心里打个大大的问号?
是满足即时欲望的托词,还是外强中干的虚张声势,抑或是其他?
确实难说。
其实,不必执着于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式”的自己,更不必为了“做自己”而陷入刻意的拧巴。
比起纠结“我是谁”,不如学着在每一个当下,去分辨哪些选择是被惯性推着走,哪些是内心真正的倾向;
接纳自我的流动性,允许今天的自己和昨天不同,允许身上带着环境与过往的印记。
这种不刻意、不执着的“认账与接纳”,或许比追逐一个虚幻的“做自己”标签,更接近生活的本真。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