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四人间病房,病床各自用围帘划分,就像是个田字格。
我就像个背包客一样入院,无意探寻他人隐私,但是职业病让我对一些信息过分关注。
我和我右边的邻居都是今天刚入院的,她明天下午手术。她好像是广东人,慕名张教授而来。可能因为他第一天入院,又是千里迢迢求医,关心的电话比较多。陪她一起的是她老公,我一句话也没听他说过,所有电话都是这位大姐接听的。从她的语气听来,应该是位开朗的大姐,处事风格也是果敢决绝。她向每一位朋友详细介绍了自己明天手术的方式,语气中有担忧和焦虑,也许这种一遍又一遍的诉说可以减轻她内心深处的恐惧;语气中又透着希望和憧憬,一个治疗手段总会带给人们无限的力量。我也好想对她说,手术后一切都会好起来,切去不好的,留下的都是希望!希望她明天手术顺利!
对面的床位也是个大姐,听口音应该是苏北或者临近地区的人。她应该手术后好几天了吧?有起床逛走廊,老公虽然没有扶着,但她脚下还没有生风,不时的会咳嗽。晚饭前,她老公急急地说:“刚刚又去哪里走了?走廊那头风大,让你别去,偏不听!”从这个科室收治病种来看,大姐的病也许并不容乐观,纸篓里带血的痰纸可能也是她的。整整一个下午,我没有听到她说一句完整的话,只有咳嗽,叹息。晚饭吃的也很少,他老公说怎么吃了这么一点点,她也只是说“嗯!”手术对于这位大姐而言可能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希望她能坚强走好后面的征程!
斜对角的妹子应该是这个病房病情最重的吧?我没见过她的脸,我入住的时候,她的围帘一直遮着。但是病房里“噗噜噗噜噗噜”的氧气湿化罐里声音是从她那张床位传出来的,还有监护仪测量血压时充气的声音,这俩声音,我闭着眼也能判断出来;她一直躺着,说话的声音呜呜隆隆的,有气无力;还有,护士每小时巡视都是冲她来的,我想她应该是咱们这个病房最需要关注的病号吧?
另外,她的床边应该有一个仪器,注射泵或者输液泵,间断也会有不规律的报警,下午是位阿婆陪她的,每次仪器报警的时候,她就往病房外跑。有一次,我从外面进来,她从里面往外冲,慌张得差点撞个满怀,好想抱住她说,不要紧张,我可以帮你的。但是,想了想,还是放弃了,没有人给我这样的权利,何况床上的病号可以说话,并不是什么紧急的情况。
晚上,是她老公来陪床的。现在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了,病房里只有“噗噜噗噜”氧气湿化水的声音,病房里安静极了。她说了几句话让我不能入睡:第一句,我还能看好吗?第二句,我是不是拖累你了?第三句,你辛苦了!她老公竭力地说着一些安慰的话来回应。最后,他说血压上来了,103了……希望她早日康复!
我第一次住院是剖腹产,住的两人间。可能因为生孩子是喜事,病房里热热闹闹的,很少会有及其安静的时候,一会儿是大人的哈哈大笑,一会儿孩子的唔哇呜哇。今天第二次住院,也是第一次体验四人间,虽然在医院工作,其实对普通病房的工作模式,病人特点,一概不知。卫生间在病房的拐角处,每个人进去之前都会轻轻地敲几下门,然后进去,出来后也会轻轻地再把门儿带上,这一点我都觉得神奇。
我的病房没有满地跑的病人,没有安静的时刻,也没有这个各自拉的严严实实的围帘,只有在特殊操作的时候才会拉上。
围帘隔开,彼此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田”字的四方格里住着四位有着不同疾病不同经历的患者,四方格由中间走道的“十”字相连,也串着四位患者对健康的渴求!这个严寒的夜晚,我多么想给四方格的每一张床位送一把阳光,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