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大义】
如果一个人懂得刚强勇猛的好处,却依然能够做到柔弱处下,那就好比这天底下的溪壑,谦卑、宽广,强大却又不争。如此一来,人心便会如百川一般归向这大海般旷达的胸怀。
一个懂得谦卑处下的人,就不会背离永恒的“德”,他的心一如婴儿般的纯净、透明。
如果一个人明明知道事情的真相,却甘愿受到屈辱,那就好比这天底下的山谷,幽深、静谧、远离世俗的纷争。
人若能活得像山谷一般,便可舍离尘世间的牵绊,让心魂复归到原初的真朴。
然而,天地万物,终究是变化着的事物。真朴之道一旦离散,便有了各种名相和具体的器物。作为圣人,应该体道而行,以道的眼光来建立社会的制度。唯有如此,万物才可以不背离本性,顺着道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运行。
【心读】
“谿”、“谷”、“婴儿”、“朴”,这些都是老子用来比喻“道”的名词。前两个字,用于形容“道”的阴柔、谦卑、处下、不争,后两个字,用于形容“道”的质朴、纯粹、简单、完全。
老子的话语中总是散发着辩证法的光辉。他并不是要我们一味地不争、谦卑、处下,而是要我们“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若没有了前面的知,那么后面的守便成了一种愚蠢。
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老子的哲学,并不完全适合普罗大众。他的哲学主要是向着领导人提出的。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面向着精英人士、高级知识分子提出的。
我觉得,人这一生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称其为“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认可,有梦想,有追求,即使深陷绝境依然有永不放弃的决心。这个阶段一般都发生在我们人生的青年时期。从某种意义来说,儒家正是代表了这样一种精神,孔子的那句“知其不可而为之”便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