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最最期盼的就是过年,因为不仅有新衣服和美食,而且还有鞭炮;更有数不清的欢笑……
等到街上时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鞭炮声的时候,就是再忙碌的人也知道:年近了。其实这个时候,孩子们业以放假,作业也很简单,就是一本《寒假作业》,更多的是没有父母的唠叨,所以孩子们都比较自由。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孩子从精神上来说,有着今天孩子无法比拟的幸福!尽管那时候冬天室内没有暖气(晚上最多弄个火盆),也没有手机与看不完的电视节目。但孩子的快乐却在大街小巷的你追我赶中,在鞭炮的阵阵声响中,笼罩在了整个村庄。
小时候最向往去的地方就是村里的代销点,不像现在商店、超市比比皆是,那时侯一个村子就一个代销点。现在还依稀记得代销点是在大队院里面,门朝南,紧靠大队院的西外墙,代销点的北墙外是一条大街。所以我每次走在这条大街上的时候,都会憧憬着代销点货架上那一排排的点心。当然,能去代销点买东西是小孩子盼望已久的过乐,就是去打酱油也是高兴的,不但能顺便看看货架上的点心,也能闻一闻点心的味道。平常孩子去代销点的次数不多,但一等到年关就显得热闹了起来。平常男孩子们去,都是买“小机器"(这种鞭炮比较小),就是五十或者一百头一挂的那种小鞭炮。不过放的时候,都是拆开来一个一个的放,这样乐趣便多了起来。有一次,我买了一挂一百头的“小机器”,抓在手里和许多小伙伴们在代销点门口正说着话,虽知鞭炮在手里响了,后来才知道是地洞(人的外号)偷偷给点着了。不过除了手心黑与痛以外,也没有什么大碍,这种鞭炮的威力不大。就是这样,也挣得了小伙伴们一院子的欢笑。
在我们这里,最忙的就是临近年关的这些天,要知道新年没到之前的除旧是非常必要的。锅碗瓢盆、灶上灶下;室内室外、家里家外……就是所有的衣服包括床褥都要清洗一遍的。这个时候,孩子的任务一般都是擦擦门窗椅凳,扫扫庭院。虽有辛苦,也是乐在其中了。等到你看到明窗净几,庭院清爽,厨房焕然一新,槽头都干净(那时候家家都喂猪)的时候,就知道这年是近了。
按照习俗,“过油”是大年三十之前比较隆重的一项。一般从腊月二十四开始,满村可就是香味四溢了,正常情况下到腊月二十六,基本上就都过完油了。“过油”也叫“过菜”,就是把各样肉类、莱类都过遍油,因为数量多,大多早几天就开始预备。每当“过油"这一天,也是我和弟弟快乐的一天。
记得“过油”前两天,父母亲就开始忙活了。一大早,父母亲就去赶集了,等到回来的时候己是满载而归了。只见猪肉,鱼肉,各样蔬菜挂满一自行车。等吃过午饭,就都忙活开了。父亲切肉,母亲洗菜,半天工夫就出了成色。肉丝、肉片、五花肉块;整鱼、小鱼、还有鱼块;各样蔬菜也己洗好……尽管与今天的食材没法比,但在当时也是相当丰盛了。晚些时候,母亲又把切成片的水萝卜用水煮了,而后捞出泡在冷水里,这是炸蔬菜丸子的主料。紧接着又把洗好的鱼,用葱花、姜丝与花椒,和着盐和酒腌上了。
"过油"的前一天也是挺忙的。蔬菜丸子所需的食材也需要先弄好,只见接近一满盆的碎水萝卜(有二十多斤吧),上面放满了花椒面,葱花和姜沫;半盆子肉丝与花椒粉,姜沫也已放好(做酥肉用的);切好的豆腐块,鸡块,山药块,土豆块……业已放在不同的盆中。我和弟弟围着这些盆盆罐罐转来转去,垂涎三尺,母亲看到了总会说:“明天就过油!别总看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从床上爬了起来,比先前喊我们起床的时间还要早。只见父亲早已从院子当中支起了油锅,锅底下柴火也已烧了起来。顺便讲一下,当时过油都是在室外,在院子中间用砖头砌一个灶,上面坐上一个大油锅,下面点燃柴火就开始“过油”了。这时候我才看到,炸蔬菜丸子的食材也已用水与面和好了,这个也是有讲究的,太稠与太稀都不行,稠了下锅会散,稀了就没有形了。炸酥肉的原材料也全部弄好了,不过要想炸出的酥肉好吃,鸡蛋可是不能少放的,而且还要用骨头汤和面。这个时候父亲正把切好的肥肉块在锅里炒着,这样要一直把肥肉里的油全逼出来,然后把炸黄的油吱啦捞出,接着往油锅里倒上豆油,这样由猪油与豆油混合炸出的丸子、酥肉才香。父亲开始炸丸子了,只见他用手抓了一把和好的蔬菜面,手一攥,一个菜丸子就在拇指、食指与虎口之间出来了,接着用另一只手把丸子放进了油锅,只听"吱"的一声,丸子就欢快的在锅中跳起了舞。这样一直重复这样一个动作,直到油面上丸子满了。其实,我和弟弟早瞪大眼在锅前站半天了,等到父亲把第一锅焦黄的丸子捞到合篮(装食品的大篮子)里,我们就迫不及待的用手抓起丸子,一边哈着气一边把热腾腾的丸子下到了肚里。才炸了两锅,我们己经半饱了,这个时候就暂时不吃了,开始转悠着等着炸酥肉了。终于等到炸酥肉了,我和弟弟又来了精神,站在旁边仔细看着。只见父亲用右手从盆中抓了一块,然后顺着油锅边下到锅里,接着又是不断重复,直到油面上满了。等到热腾腾的酥肉吃到嘴里的时候,我和弟弟这半天焦急的等待总算有了结果。直到中午丸子与酥肉才炸好,这个时候除了喝点水之外,是都不用停下来专门吃午饭的,随手也就把午饭吃了。炸好了酥肉又开始炸鸡块,然后是小鱼、鱼块、大鱼,接着又是山药、土豆,最后炸的是豆腐,等到炸完豆腐的时候,天都渐黑了。
记得年关的时候,父亲还会煮一挂猪头下水。包括一整个猪头,心肝肚肺肠,四个猪蹄加一个猪尾。每年父亲为此还要忙活两天,因为除了心肝肚肺,其它的都要自己处理的。猪头、猪尾与猪蹄要用沥青把毛拔了,肠子必须要用盐与碱洗干净了,这就差不多用一天的时间。不过第二天煮猪下水的时候,就不用支像"过油"那么高的锅了。同样是在院子当中用砖头砌个三四十公分高的灶,然后把装着洗好的肉锅放在上面,锅里面再放上葱姜大料加上水就开始点火煮了。煮的时候不盖锅盖,只见劈柴的火焰顺着锅底四下不断的烧着。等的时候也是需要耐心的,我和弟弟负责烧火,一人看一会儿。约煮一个多时以后,猪肝就先熟了,这个时候,父亲会先捞出猪肝,然后用刀先切上两块,我和弟弟的嘴也就开始闲下住了。其中最爱吃的是猪大肠,吃一口满嘴流油。等肉都煮好捞出以后,我们的任务也完成了一一火也烧完了,肚子也饱了。这些煮好的肉是不能天天吃的,因为大部分要留到过年待客。
在年没到之前,还有一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写门对。当时,外面还没有摆地摊卖门对的,所以都是找本村的先生或本家能拿起笔的人来写。买好写门对的大红纸登门到先生家,看着先生写好、晾干、收起,千般感谢后拿回家放好,等着新年的到来。
大年三十这一天,其实还是非常忙碌、隆重与欢乐的。一大早,我和弟弟就起来了。那个时候我们白天有两个任务:一是把门对裁好,分好;二是把门窗上的旧门对去了,贴上新的。在我们忙的不亦乐乎的时候,父母亲已在忙着包水饺了。水饺是两种馅,肉馅的与素馅的,大年三十吃肉馅,素馅是留到初一吃的。我和弟弟裁好了门对,找出上下联,只等到中午的到来。浆糊早就准备好了,就是用白面汤熬稠一点就行了。后来才知道为什么帖的时候才开始清理旧门对,并且还是在中午帖,其实这才是除旧迎新的意义所在。等到我和弟弟帖好了门对,父亲也已在大门外挂好了红灯笼,此时母亲正大声喊着:“吃饭了!”吃过午饭,我和弟弟开始放炮仗玩了,这个时候整个村庄都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而这时大人们又开始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了。我和弟弟也在为我们晚上的任务做准备。
年夜饭,是很庄重、丰盛的一顿饭,特别是在以前的农村。一年的劳作,终于可好好的款待一下自己了,同时又为来年的丰收有着无尽期许。虽然过年是孩子的天堂,不也是成年人的梦吗?我和弟弟望着一桌子的莱,嘴角早已流下口水,母亲看到了,说:“馋猫!”这一桌子菜,除了整鸡、整鱼外,最符合习俗与口味的就是拌生菜了,生菜喻意“生财”,是必须要有的,关键里面还有平常吃不到的猪肚、猪肠、猪耳,当然其它的像猪心、猪肝、猪肺、猪舌、猪脸都是要切一些的。我和弟弟是放开了肚子吃的,直到撑到实在咽不下去了。其实这顿饭是比较长的,反正也没别的事,最关键的是等年。我和弟弟也是吃一会儿玩一会儿,一会儿放个“跳猫”,一会儿放个"气火",看着满地跑的“跳猫”与"嗖”的一声飞上天的“气火”,欢乐早已挂满了心头。父亲也不时的放两个“二踢脚",地上一响天上一响,好不快乐。临近晚上12点,我和弟弟的任务来了,我拿着长竹竿,弟弟则拿着鞭炮上了平房。挂好鞭炮,我把竿子伸向大门外,这个时候,父亲手里己拿着一盒火柴,我把竿子往下伸,使他能够到鞭炮,等点着了立即挑起竹竿,"噼里啪啦"的响声便传遍了村庄。此时,整个村庄都笼罩在响彻云天的声响中了。
大年初一天还未亮,大街上已是人影攒动,虽没见人,大老远的就能听到说话的声音了。及至碰面才彼此看清对方,互相拱手拜会:“过年好!”然后就都挨门串户的各自拜年去了。按照习俗,先拜本家,再拜附近的好友亲邻。很多都是男的自家弟兄邀在一起先去拜年,这个时候孩子们还没起床,主妇们正准备早饭,而老人呢则早已闷好茶等着各路来"磕头"的人。等到男人们拜完年,早饭也做好了,孩子也起来了,这个时候一家人就开始吃早饭了,主食就是三十包的素馅水饺。吃过早饭,又一波拜年潮开始了。只见本家族妇女们与一群孩子一起,挨门串户的拜起了年。妇女们在一起谈吃、谈喝、谈天说地;而孩子们呢,则是跑来跑去,看看这家门联、瞅瞅那家门对,有时还有模有样的念道:"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其实孩子最快乐的还是口袋里的糖与磕头的压岁钱。这种拜年的场面有时会持续到晚饭。
多少年过去了,先前过年的场景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