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之道
专心致志: “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读书学习方面必须要有恒心,想要做成一件事就必须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读书要多读经典,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行。这种读书学习的观念很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功名利禄都只能享用一时,只有自己的修为和学问是终身受用不尽的。做学问不能急于求成,学问在于积累,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获得透彻的领悟。对于读书人来说,只有耐烦才能够读好书。
勤奋不骄:“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人越勤快反而会越有精神。人如果足够勤劳,则无论大事小事都不敢怠慢。“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懒惰会导致无恒,而无恒则会导致失败。在曾国藩看来,议论他人的长短,讥笑他人的缺点,揭发别人的过错等行为,都是“骄”的表现。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很聪明很正确,而别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于是便妄加批评与讥讽。实际上这样做不但会给他人造成伤害,还会使自己逐渐养成傲慢的习性。东汉名将马援也曾在家书中说:“我最讨厌议论别人是非长短的人,宁死也不愿听到子孙有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戒骄戒躁是修身之要。
吾日三省:真正聪慧的人在遭到他人的批评指责时,既不会不顾一切的进行争辩,也不会清者自清地置之不理,而是会认真的分析、判断他人的评价,反过来反省自己。“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发牢骚会使人心情变差,充满“负能量”从而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使事情越变越糟。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好好的反省自己,看看自己还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战胜敌人也许很难,但战胜自己却更难。面对自己的缺点和恶习,许多人会视而不见,有的就算意识到了也很难改正,我们需要强制自己改掉缺点和毛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外在的事物都不能影响内心的平和宁静。读书与环境并无关系,而主要在于自己的心境。可能环境会对自身的成长发展产生影响,但是决定性的因素往往是个人。对一个人来说,要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成功,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不需要与别人争。修身上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忮不求”,“忮”是嫉妒嫉恨的意思,“求”指过度的追求。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正当的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而过滥的欲望则会让人迷失方向。
胸怀大志:我们必须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否则就会不知道自己的局限,以为自己所学到的一点知识就是全部。人在学习时眼界的大小决定了他所能达到的程度的高低。正所谓“取法乎上者,仅得其中;取法乎中者,仅得其下。”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每天只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奔忙,那么就会成为庸庸碌碌的人。在立志之后,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坚定不移的追求自己的志向。富贵和功名都是虚妄的,只有广大的心胸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
胸有成竹: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确立目标,制定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成事的前提。繁荣时不要过于自满,而是要时刻为将来可能的衰败做好打算。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储蓄就是为将来的不测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就不会在遇到困难时一筹莫展了。
谨言慎行:“花未全开月未圆。”第一是话不要太多,所谓言多必失,言多必乱。第二是不要讲狂语,也就是不要说情绪化的话,不要说未经过思考的话,不要说脱离实际的话。第三是不要把话说得太绝,世界上的事都没有绝对,没有人知道事情发展的方向,因此说话时一定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其次,行事不要太绝。在做事之前要提前思考,做好准备;在做事时不要过于张扬和高傲,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努力向着成功迈进,但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与人打交道时要懂得退让和妥协,不能一味逞强。最后,不可偏听偏信。
静以修身:唐静海认为“静”字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静,那么便不能真正的反省自己,也不能透彻的理解道理。静养有三个原则:第一.是要以内心清净为本,放松心神,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和情绪,达到一种恬淡虚无的状态,这样元气就会慢慢恢复。第二.不要用神过度,要少思考少烦恼,不要过度劳心劳神。第三.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有邪念和妄想,使心神安宁,心情愉悦。
养生之道:第一:睡眠和饮食要有规律。睡眠能够使人恢复精神和气力,还能保养脾胃,甚至可以强筋健骨。早晨只吃白饭不吃菜,晚餐只吃蔬菜不吃肉。第二:克制愤怒。第三:克制欲望,要节俭,戒除追名逐利和争强好胜的欲望。第四:睡前洗脚。第五:饭后散步。
处世之道
人事天命:“自助者,天助之。”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权势和地位不是他自己能够完全决定的,很大程度上都要顺从天意,而读书明理则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做到的。祸福是由上天注定的,而善恶却是人能控制的。努力奋进并不意味着不顾客观条件一味的强取强夺,而顺天知命也不意味着放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曾国藩有着“三分在人,七分在天”的唯心主义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可以不作为,对于这“三分人谋”,曾国藩可是下了十分的功夫。只有竭尽全力去做到“尽人事”,才能问心无愧地“听天命”。
择师交友:“交不在多,得一人胜百人;交不在久,得一日喻千古”。“君子之交淡如水”,“与朋友交,敬而远之”。朋友之间应该开诚布公,但是距离也不能太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希望别人靠近的一个“私人地带”,这个地带一旦被人侵犯就会觉得不舒服。择友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在与别人交往时,应该依靠诚信而获得他人的信任。在收礼物时也不要以礼物的轻重来评价送礼人,只有放下心理包袱轻松交往,才能够体会到朋友之间的真情实意。在曾国藩的“择师观”中,可以看出想要成为名师,首先,必须要博学;其次,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好的老师应该是“严而有恒者,又不专好用自己功夫之人”,还必须是善教书者,至于学问大不大反而是最后才需考虑的。他的择师标准是:严格、有恒心、专心、善于教书。
生存之道: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因为社会并不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儿童乐园,而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困难和挫折虽然会使我们痛苦,但却也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藏。人越是在艰难之时,越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坚持不懈;而在困局之中,人要反省自己,从而挽回局面。顺境固然能够为人提供更好的条件,但逆境中的磨砺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情社会中,想要真正立身,就不能占他人一点便宜。“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凡事应当有个度。曾国藩在鼎盛之际追求“收敛”的处世哲学。为人处事要以自己的良心为准则,人在做坏事的时候能骗得过其他人,却骗不过自己的内心。
写在最后
技能学习:曾国藩也提及了写文章的要领,从模仿到创新,创新和发展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必须中模仿中继承。写文章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因为气势不是凭借技巧写出来的,而是从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其次,平日要做好积累,文章的气势要靠语言来表达。最后,要进行反复的练习。不断地积累与练习不仅对于写作,对于任何一种技能的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Ps:读书笔记整理自《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