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卒
1.
囚徒安迪挖了17年的地道,那一天打通了。他冷静地用美女海报将洞口封住,裤兜里装着最后一把沙石土。
越狱时机已然成熟,安迪喜不形于色,给好朋友瑞德留了几句念想。
夜半时分,正值雷电交加,安迪缓慢而坚定地爬出充满污秽的下水道,他逃出了监狱。
安迪高举双手,拥抱风雨。
那一刻,他自由了。
彼时彼刻,瑞德保持着躺平状态,在他的梦里,有一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的羽翼太过耀眼,当他飞走重获自由时,只能由衷地表示庆贺。
安迪就这么悄无声息地飞走了。
一年以后,瑞德假释出狱。
两个人同样被判决无期徒刑,瑞德煎熬了40年,而安迪没有躺平,不屈不挠抗争了20年。
所以,躺平是一个囚徒的标准修养吗?
从安迪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全景展示了囚徒的各种修养,男主安迪处心积虑地计划,坚持“不躺平”,身心终获自由。他对“希望”难能可贵地坚守,使这部1994年上映的电影,多年后依然稳居电影榜单前列。
希望,也许是人间至善,也许是毒药。对于终身监禁的囚徒来说,却是最不该有的梦幻泡影。
2.
电影走进现实,仿佛夜幕降临。
2015年6月的一天,始建于150年前的美国克林顿监狱,宣称从未有人越狱成功,安保严密并非浪得虚名。(科普说明:克林顿监狱的围墙高达18米,而国内的监狱围墙大多10米左右。)
凌晨五点半,看守山姆例行点名,莫名有两个人没有应答。
一个叫小戴维,一个叫老马特。
荧幕场景在眼前闪现,山姆将手电筒的光亮照入牢房,发现了床底的洞。
山姆惊呆了,两名囚徒跑了。
山姆追捕途中,发现了一张便笺。淘气的小戴斯画了一张笑脸,老马特给山姆留了一句话:
“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那一天,确实是两个囚徒余生最美好的一天。
一个月后,山姆将伤痕累累的老马特击毙在边境森林里。
听说,子弹还飞了一会儿... ...
又过了两天,狂奔途中的小戴维被抓回,继续终身监禁。
两个没有坚守“躺平”的囚徒,一个彻底躺平,另一个等待着彻底躺平。
3.
走入荧幕,囚徒安迪姑且可以从朋友手中获得鹤嘴锄,再将个人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继续用避税洗钱的能力与典狱长交换单人宿舍,但是,他的脱逃依然有极高的失败风险,更没有试错成本,有且只有一次机会,这个赌注对于其他囚徒,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走出荧幕,假如小戴维和老马特没有用“美男计”色诱女看守,没有获得外部援助,从一个现代化监狱脱逃等同于择日自杀。
对于大多数囚徒来说,高墙电网和人性扭曲都是冷冰冰的。坚持“躺平”的标准素养,大概率可以将“自由”熬出来。
电影中,刚入监的安迪诚恳地说:“我是被冤枉的”。引得囚徒们哄堂大笑。
在老油条瑞德看来,所有囚徒都不会承认自己有罪,他也不相信安迪无罪。
瑞德口中的“无罪”即是有罪,他是在调侃安迪。
事实上,囚徒偶有被冤枉的,但被冤枉概率不会很高。(我们暂且排除原著对司法腐败的讽刺,小卒下一次单独再讲。)
电影中,安迪固然为妻子遇害有赎罪的意愿。但他对生命的领悟,是一种简单地选择,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
他决心向死而生。
电影中“瑞德”忍受了四十年监禁,从少年熬成老头,用失去自由来赎罪,为了自由,付出漫长的时间成本。
现实中,老马特最终横尸当场。
“越狱”本无望,“躺平”终自由。
大概是个鬼扯逻辑,逃脱只是过程,却不是目的。
高墙可以翻越,地道可以洞穿,罪行岂能轻易被宽恕?
囚徒越狱后大概率会被再次监禁,偷来的自由也不过是短暂的镜花水月。
美好的希望在电影中被完美诠释,恰恰说明,这不一定真的。
4.
自由,反而是每一个越狱囚徒的生存困境。
他们自由地选择了另一种“不自由”,历尽千辛万苦,躲避重重围困,却被无形的牢笼捕获,惶惶不可终日。最终,每一个逃犯难逃囚禁的结局。
因为有罪,所以无处可逃。
因为无罪,暂且忍辱负重。
躺平对于一部分囚徒来说,是赎罪态度的最低诠释。
躺平并不难,就怕等不急。
下一集小卒继续为朋友们解读囚徒记02,敬请期待!
注:图源网络侵权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