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比特。今天我把关于自己对于破界的理解分享给你。一共只有六个字:我要改变什么?
“我要改变什么”这句口诀指向的行动是什么?是反思。由此引出关于破界的本质理解。然而,大多数人对于“破界”有一些误解,典型的误解是认为破界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把破界与重大决策、商业洞见联系在一起。这是破界的其中一种形式,但并不是破界的全部。破界的本质是对思之再思,“我要改变什么”指向三个不同层次的反思,总结为小反思、中反思和大反思。小反思对应改变行动、中反思对应改变目标、大反思对应改变心智模式。
下面是我2019年12月31日写的一篇文章,里面包含行动与心智模式上的反思。首先我对于我自己思考问题的模型进行了反思,我发现与人沟通时,自己容易预设立场,很难听进别人给的意见。通过大反思,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心智模式的盲区。当我“看见”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时,自己一下子就顿悟了,发现自己原来被自己的执念一直困扰着,当放下执念的那一刻,自己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悦。由此产生了行动上的反思,多说“我需要”,少说“你应该”。
今天,我要教你的这句口诀是“我要改变什么”。这句口诀指向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对应:改变行动,改变目标,改变心智模式。一次次行动上的改变带来目标与心智模式上的改变,希望这个答案对你的破界之旅有所帮助。
2019,比特的草莓时刻
我了解到: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尝试一切办法说服对方改变,也不愿意先成为改变的人,总有个声音不断提醒你:你被说服了=你要改变了=你就输了。
很长一段时间,有条执念一直困扰我:"听说话没重点的人讲话是浪费时间。"这条执念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对还是错,而在于它向外界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你并不是我理想中交谈对象。恰恰由于这种不认可,成为了对方反感的理由。
这条执念一度让我陷入到非常尴尬的境地。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选择逃避,而选择直面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整套关于“应该如何”的假设。这套假设的背后,有我们每个人的需要、期待和渴望。当伴侣、工作伙伴、朋友的表现不如预自己设想的预期时,人们不会质疑头脑中的假设系统,而是想着如何改变对方。表面上看,问题好像出在对方身上,是对方不愿意改变,才造成了关系的僵局。真正的问题却是人心中“工作伙伴应该怎么样”、“伴侣应该怎么样”、“朋友应该怎么样”的执念。
令我惊喜的:
当我放下执念的那一刻,我以为我遭受的是冷嘲热讽,质疑和否定。实际上,我获得是鼓励、支持和赞许。我开始慢慢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谢、歉意、和赞许。我发现这件事其实并没想象中那么难。
我打算做的:
2020年,把这条简单的道理分享给你们,少说「你应该」,多说「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