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长安大雪。雪覆盖了一切的繁华、喧嚣。
大唐元和十四年正月下旬也有一场雪。
一位遭到贬谪的官员在终南山山道艰难跋涉,在他身后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皇都长安,眼前是大雪纷飞的山岭。他将取道蓝关,到南海之滨的潮州赴任。
在山岭之南,还是山岭,一直绵延到八千里之外的南海。层层山岭是层层阻碍,是一段艰难的逆旅苦行。
十多年前,他三十六、七岁,正值壮年,他也曾踏着这条官道贬谪远行。那时的他还从未离开过中原,离别的心情难免还带着一些对前途的想象。虽然被皇权抛弃到岭南,但路上总有不少的见闻,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吧。
今天他已经五十一、二岁,腿脚不再灵活,早已过了可以壮行万里的年龄,也没了更多对前途的遐想,停留在心中的是多年前前往岭南的艰难。
刚刚走出长安城时,开始下雪。
蓝关古道
终南山中的雪风飘飞,山道比起十多年前更为难行,而眼前的路还是无尽的,正在愁苦之际,他的侄孙韩湘前来相送。
这位在后世以文章著称于世的官员,此时吟出了令后人为之动容的诗句。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在诗中,韩愈担心自己会死在潮州。今天翻开史书来看,他并没有病逝于岭南,之后还得到皇帝的赦免,回到长安,还有一番作为。但这次从蓝关开始的旅程,还有南方的气候很有可能对他的身体遭成了很大的伤害,五六年之后便溘然长逝了。
韩愈是一代文宗,后世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会读到他的文章。他耿直激昂的性情,不屈的精神也时常为人称道。元和十四年贬往潮州,就是因上表反对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
他一生曾经历了五次沉浮,并不是每次宦海波澜都是光彩的,于是在后世的文人嘴里,总是为他避讳着。然而,正是这些避讳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只知韩愈的高大,却看不到他由凡入圣之路。
韩 愈
韩愈中进士之后,先在地方历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在担任监察御史一职。他针对宦官专权,宰相无权理政,官市对民众的盘剥和谏官丝毫不起作用等等上书唐德宗。唐德宗揽毕大怒,贬韩愈到岭南阳山县。这是他第一次前往岭南。
唐宪宗登基后,把满腹才华的韩愈从岭南召回长安。他又上表,为华阴县令申诉,说县令的上级挤兑人。谁知唐宪宗下令彻查之后,原来县令犯有贪赃罪。韩愈也因此被降级使用。这是他第二次官场失意。
韩愈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作了《进学解》等气势恢宏,文章感动了宰相们,韩愈又得以升官。谁知这时有人出来揭短,说他在江陵时曲意逢迎当地的节度使,作为士人的韩愈,竟然称这为节度使没多大能耐的儿子的字,来表示尊敬,这有失礼数。当时舆论哗然,损害了韩愈的盛名。唐宪宗只好将韩愈降职。这是他第三次官场失意。
平淮西碑
韩愈第四次官场失意与一场战争有关。唐宪宗,以及大臣、前线将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淮西的叛乱。在取得大捷后,让文采卓著的韩愈撰写《平淮西碑》。这本来是公事,可以显示一下自己的文章功夫。但韩愈好像起了私心,在《平淮西碑》中将之前曾多次为自己在皇上面前说话的裴度捧的很高,将功劳都归给他的运筹帷幄,而将雪夜奇袭蔡州的李愬的功劳说的相对较低。此事被揭发出来,唐宪宗也无奈,下诏将韩愈的碑文作废,另外找人重新撰文。宋代人给韩愈翻案,李商隐在《韩碑》一诗中也支持韩愈,但韩愈在这场风波中并不占上风。李愬的一个叫石忠孝的部将非常气愤,冒着杀头的风险将巨大的石碑拉倒,挥动大铁锤砸断。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心向背。
这是韩愈第四次官场失意。
唐宪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打击藩镇,令大唐有中兴气象。如果从整个唐代历史来看,他非常值得称道。不过他太在历史上做了一件成全韩愈,而令自己蒙羞的事情。
那是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让宦官将法门寺地宫中的佛骨舍利迎到宫中供奉,长安城刮起了崇佛的旋风,黎民百姓,王公大臣争相供养,举城若狂。韩愈看不下去,实在忍不住,给唐宪宗上了《谏迎佛骨表》,对皇帝进行了讽刺。唐宪宗览毕,大怒,要杀韩愈。在大臣的劝解之下,韩愈才转为贬官的命运。
这是韩愈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官场失意。
在官场的五次沉浮中,韩愈并非每一次都是值得后世所称道的。他也有意气用事,不明真相的时候,也有私心作祟,假公济私的时刻,也有逢迎拍马的时期,但他有时候也铁骨铮铮,在天下皆醉我独醒的时候敢做敢为,不怕杀头。
这才是真实的韩愈,一个由凡入圣的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