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自《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者黛比·福特(美)
我们总想改变周围的世界,以为只要这样,我们就能实现梦想。然而实际上,应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总是不够坚持,不能让自己的天分充分发挥出来,不能表达自己心中的真实情感。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小时候受到了父母的压抑,实际上,这种压抑之所以会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是因为我们自己。
这就好像在多年以前,我们曾经被关在笼子里,现在笼子早已消失了,我们却仍然受到它的影响,无法冲破它的限制。这笼子就是我们为自己设下的极限,是我们对自己的怀疑和恐惧。
我们觉得追寻梦想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的事情,却没有意识到,整天庸庸碌碌地生活,压抑自己心中的渴望,其实更加消耗我们的精力。因为没有追求,所以我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会让我们越来越绝望,这绝望会在我们心中慢慢积累,最终以疾病和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的过去,就会把心中的绝望和愤怒带往未来。
你完全有能力正视自己的过去,重新发掘自己身上那些被埋没的特质。你只需要闭上眼睛,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可以找到答案。你拥有改变自己生活的力量,但只有当你对改变的渴望超过了维持原有生活方式的惯性时,这力量才能发挥出来。
我们往往会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麻烦归罪于别人,归罪于周围环境,而不是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我们自己无法直面过去曾经遭遇的痛苦,所以只能试图忘记这痛苦,或是把它归咎于别人。要想改变现在的生活,你必须首先接纳和包容自己的过去。要想把你所追寻的东西变成现实,你必须首先为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承担起责任来。
要预测一个人的未来,通常只要了解他的过去就可以了。过去的经历让我们相信,我们将来所能得到的东西,最多只能是过去经历的翻版。如果我们维持这样的自己。观察一下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什么变化。我们的过去会影响我们说话的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生活方式。有些人不仅要承担自己的过去,还要承担他们父母的过去。痛苦经历会在家庭中代代传承,我们只有理解了这种传承机制,才能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勇于质疑核心信念]
我们生活中的核心信念几乎都是在很小的时候行为的,受到父母家人和童年经历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在两岁、六岁或八岁时遭遇的痛苦,往往会在潜意识里蛰伏一生,不停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绝大多数人从来都不会质疑自己的核心信念,也不会思考这些信念形成的原因。我经常遇到那些想成为作家或艺术家的人,他们尽管有这样的向往,却从来不付诸行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注定会失败。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时,他们会说自己没有足够的天赋,或是没有接受过适当的教育。他们对这些理由深信不疑,对自己的梦想却没有足够的自信。
他们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想法,通常是因为在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或是其他敬爱的人曾对他们说,或是用其他方式对他们表示,他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由于他们从来都没有质疑过这种信念,所以也就从来没有尝试过将梦想和追求付诸行动。
*主导我们生活的核心信念往往是这样的:“我做不到。这样的事情绝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我没有足够的能力。我永远不可能做得足够好。”
哈莉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她已经把“我不可爱”的这种信念压抑到了潜意识深处,再投影到她母亲身上。她无法看清自己,因为她的所有精力都耗费在“相信自己与母亲不同”这件事上了。但是当她了解到别人对她的真实看法时,就意识到了自己与母亲的相似之处。哈莉学会了接纳和包容自己身上的“可怜”特质,从而赢回了对自己的主导权,建立起了“我是一个负责人的人”这个全新的信念。几个月之内,哈莉就找到一份工作,从母亲家里搬了出去,自己租房子住。又过了不久,她遇到了一位心仪的男士,开始了第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情的生活。因为她学会了正视和质疑主导自己生活的核心信念,所以才能摆脱它的影响,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儿时的经历会让我们形成各种各样的信念,这些信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决定,并且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影响。我们心中的偏见、痛苦、耻辱和负罪感,往往是从上一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许多人会刻意表现出与他们的父母截然相反的特质,这其实是继承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受到父母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和消极特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绝不可低估。我们的父母之所以会表现出这些特质,往往也是由于他们上一辈人的影响。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但可以改变看待过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