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梦之境四

27日从大柴旦到敦煌,大约有350多公里,途中路过阳关。在去往敦煌的路上,因为坐车时间长,因为疲惫,有的人不想去阳关了,说就是一块石碑,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没有意思。我坚持了一下,说既然路过,还是去一下吧。我还想说,与其让孩子死命地背诗,不如去看看诗中出现的那些地名,有切身的感受。     

阳关,地处敦煌西南的古董滩附近,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西汉时置关,因为在玉门关之南,所以命名阳关。阳,古代特指山南水北。在古诗中最有名的就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关玉门关的古诗,最熟悉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这些诗句,那些湮没在历史尘沙中的地名仍然熠熠生辉。我想去阳关,即使是去吹吹风,感受一下黄沙漫漫的苍茫之感。因为有了我的坚持,最后还是去了阳关。     

现实中的阳关,已经发展成一个集景点、娱乐、文化、自然地貌为一体的游览景区。未到阳关,先到博物馆,听导游介绍阳关历史、建筑,其次到文化体验馆,看现场写通关文牒,简单就是一张打印好的纸条,加上人名和时间即可;有的是复杂的,写在卷轴上,用毛笔写就,模仿古代通关文牒,有点像古装剧中圣旨模样。所用材料不同,价格自然也不同,而且路过城门时,还可以盖章。这个创意好,把小小的阳关的旅游价值发挥到极致,再想想我们镇江,有那么多的人文古迹,为什么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与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有关。作为一个镇江人,有点遗憾本地文化宣传不够,也庆幸自己能够身处其中,安享游览时感受到的文化润泽。       

真正的阳关遗址,远离景区,坐着小观光车到与沙漠交界的地方,在高高的山坡上有块石碑——阳关遗址。风很大,虽然正值中午,阳光灼热刺眼,但太阳伞根本不能打,很容易被大风吹翻了。有个孩子手里拿着门票和游览车的票,一不留神就被大风吹卷到远处警戒线外,虽然没有水,但那个警戒线就像防溺水一样提醒人们远离沙漠,它有可能随时会吞噬一切。这让我想起,在我们来之前,敦煌刚刚有沙尘暴,网上视频中黄沙弥漫,不辨东西。我们也不能免俗,围绕石碑,单个人拍,合影,多角度留下印记。拍完,他们毫不留情地离开,因为在烈日下没有遮挡实在是炙热难耐。我还是想多留一回儿,让我想象一下那些跋涉者在路过阳关时的感受,那些驻守边塞的将士们“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只能“将军白发征夫泪”。     

阳关,如幽州台,让来此一游的游客们感受到前有古人遗迹,后有来者缅怀,但同样都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千年的阳关,万年的流沙,任你曾横槊赋诗,还是文章万古流,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