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两岁半,喜欢听书。每天下班一进门,她就会从小书柜里抽出一本书,坐在我的腿上要我念给她听。晚上睡觉前,必然要听我读完两三本书才肯乖乖爬上小床。
每隔一段时间,老婆都会买些新书充实女儿的小书柜,尤其是国外的一些绘本。最近,一套美国儿童作家编写的有关情绪教育的绘本成为了女儿的最爱。全套七本书描写了孩子日常的七种情绪——想念、难过、害怕、生气、嫉妒、自信、关心他人。
最初,给女儿读这些书时,我对每页寥寥数语、淡如白水的文字不以为然,往往照本宣科,三五分钟就读完了二十来页的一本书。女儿倒是特别喜欢这几本书,常常拿来让我念给她听,“爸爸讲《我很棒》”,“爸爸讲《关心别人》”。看着女儿一脸的热诚和认真,我也就一遍一遍地读给她听。
渐渐,原本看似简单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丰富起来。“害怕是一种冷冷的、紧紧的感觉”,当我夹紧双臂握住双手略带颤音地读起这句描写害怕的文字时,女儿也会一边重复我的动作,一边模仿我的语调说“我好害怕”。“难过是一种灰灰的、累累的感觉”;“告诉别人我很难过,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想念是一种重重的、有点疼痛的感觉”;“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其他人有法子能帮助我”。从未想过情绪可以用文字如此简单、直观地表达出来,有意思!再给女儿读时,我逐渐加入一些自己的想象,引入她生活中喜怒哀乐的点滴。百十来字的文字不断被扩展,薄薄一本书读下来竟要十多分钟。这时的我,已不再是机械地复述文字,而是和女儿一起沉浸在书本展开的情景中,一起感受不同情绪的变化,探寻抚平情绪的方法。
女儿还小,还不能完全理解情绪管理的内涵,但已经会分辨不同情景下的情绪表达了。我外出办事不能带她时,女儿会一脸苦相地说“我好难过”;饭吃得好受到表扬时,女儿会翘起大拇指放在胸前说“我很棒”;看到别的小朋友哭时,女儿会走过去牵着他的手说“别要哭”。每当这时,我心里就会涌起一阵阵暖意。
相较于某些强调“知识”和富有“道理”的幼儿图书,情景式、体验式的幼儿图书更加注重心理、情绪的浸润,以孩子的视角展开一幅幅生活画面,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活的美好、积极的心态传递给孩子。 这,是我喜欢的,也是女儿乐于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