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和老李是二十多年的好兄弟,他们年轻的时候一起去当兵,退伍回家的时候居然又遇上了。巧得是,两人又进了同一个单位,都在钢铁厂上班,感情自然深厚,他俩虽不是亲兄弟,但真比亲兄弟还亲。
这天晚上,老张吃了晚饭后,因为弟弟的事情和媳妇大吵了一架,然后被撵了出来。他心中抑郁,急需要有个人开导,于是拨通了老李的电话。
见到老李的时候,老张十分诧异,下班的时候还神采奕奕的一个人,怎么脸上挂了彩,脸上,脖子上,都有着深深地抓痕,像极了猫挠得印子。
“怎么,你家养猫了?挠成这样,得去打针吧?”毕竟是那么些年的兄弟,老张大概能猜出来些什么,打趣儿道。
“唉!”老李无奈地摇了摇头:“一言难尽啊!”
于是,两个落难兄弟一拍即合,找了个烧烤摊,点了一箱啤酒,边喝边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真的应了那句话:幸福的人的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老张和媳妇吵架,是因为自己那倒霉催的弟弟,一天到晚不干正事,净拖后腿儿。啃完了老婆啃父母,啃完了父母啃哥哥。
民间有句方言: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老张的弟弟小张,从小就是父母的命根子,毫不夸张地说,娇生惯养长大的。
小时候,因为弟弟常常生病,大人们的照顾便仔细着些,后来长大了,老张去当兵,小张便陪在父母身边。再后来,老张的父亲去世了,家里只剩下老母亲,这一来二去的,小张变成了家里的主心骨儿。老太太也只听这个小儿子的话。
老张结婚,当时还是租的单位的厂房,后来年数做长了,才一次性买断,里里外外也借了不少钱,直到孩子上了中学才还清。
小张结婚,老母亲忙前忙后,把棺材本儿都掏了出来,给他全款买了房,写了小儿子和媳妇的名字。老太太想和小儿子住,可是小儿媳妇不愿意,这不,到现在还住在老房子里。
小张一直没啥正经的工作,原先一直靠老婆撑着,这不,老婆的弟弟,他的小舅子长大成人了,也准备娶妻生子,老丈人一家都在围着儿子转,这个女儿也不吃香了,小张就更别提了,从来没拿得出手过。
在大家的帮衬下,小张两口子过得也还算凑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老张也是老实人,每个月6000块的工资,给老母亲1000,还给弟弟小张1000,算是资助大侄子上学念书的钱。
之前,小张有打算不让儿子念书,直接在家干活,大一点了去打工挣钱。这事儿被老张知道了,他坚决不同意,于是,他每个月给小张1000块,供侄子读书,直到他毕业。为了这事儿,老张两口子差点离婚。
今天老张两口子吵架,是因为老张的弟弟小张想买车,他打算跟老张借个五万块钱,自己再凑个五万块,买个十万的代步车。
这下,老张的媳妇可急了:“凭什么用我们家的钱,买他们家的车子?要买车也是我们家先买,小张不是有五万块吗,借我得了!”
老张却觉得,亲兄弟没必要算那么清楚,自己当初买房的时候弟弟也是出了份子的,现在帮他一把,也是应该的。
于是两口子意见不合,吵了起来,最终,老张被撵了出来。
“你呢,你家出了什么事了,你怎么被你媳妇揍了?”老张盯着老李。
老李摇了摇头,端起了桌上的酒杯,一饮而尽。
原来,老李和媳妇吵架,是因为老李的妈妈准备搬过来,她媳妇和她妈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的,二十多年的婆媳矛盾,太深了。
老李媳妇甚至放话:“有她没我,有我没她!”
老李上头有两个姐姐,下头还有一个妹妹,家里一共四个孩子,他是唯一的一个男孩。按照道理上说,他算是独儿子,应该是家里的宠儿。
可偏偏老李的爸妈一点儿都不封建,家里所有的东西,宅基地,房子,票子,全都一分为四,每个孩子都有一份儿。
老李添孩子的那一年,正巧老李的妹妹也生孩子,老太太去给小女儿带孩子去了,愣是没管过他们家孩子一次。在那个年代,还是流行奶奶带孩子,可是,老李的媳妇却没人帮没人管,自己扛了过来。
有时候,她也会抱怨:“妈,您这样不公平可不行,哪有只带外孙子买衣服不带孙子买衣服的奶奶呀?”
老太太倔强地说:“等我老了,我不要你管,我有三个女儿呢!”
终于,老太太老了,街坊四邻都是儿子给家里的长辈养老送终,三个女儿这时候全都往后退,异口同声地说:“老太太应该跟儿子过。”
这不,老太太还没接过来,两口子在家里先打起来了。
“砰”!
“干杯”!
好像把事情说出来,就没那么难受了。
“吃完了饭你去哪?”老张问。
老李苦笑了一下:“还能去哪,回家呗,有什么事回家再说,媳妇再生气也是自己家人,长大了,兄弟姐妹再亲,也就算个亲戚。”
“是啊,亲戚毕竟是亲戚!”老张朝着老板挥挥手:“羊肉串热一下吧,凉了不好吃!”
“干杯!”难兄难弟又喝上了!
END.
如果你喜欢我的话,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