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新生代演员拿重要奖项好像都不是太能容忍,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觉得他们年纪太小,资历太浅,拿奖这事来得太早没什么说服力。但很多人也忘了像最佳女主角这种奖项是通过演员在一部电影中的表现来衡量的,所以今年金马奖上周冬雨和马思纯的最佳女主角奖项的获得就不免引来一些争议,不过看过电影的人都觉得她们拿这个奖不算离谱。
当年周冬雨拍张艺谋的电影,说实在的是“戏选人”,适应角色的形象和气质比演员本身的性格如何更重要,不像王宝强在《天下无贼》里的表演,王那副老实巴交的面孔在电影里一出现就是标准的角色形象,而周的表演更多的是靠神情动作和装扮来实现的。所以那个时候谁会管周冬雨到底是否喜欢这个角色,就像你的第一份工作,先就业再择业不是白说的。等到自己可以选择的时候,周冬雨开始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自身形象反差很大的“杀马特”(《心花路放》)算是不大不小的突破,这回演安生,很多人都说她很有爆发力,也许是戏好,也许是搭档好,最大的原因应该是现在的周冬雨,是时候了而已。
很多鸡汤文都会强调你只有努力才能活得潇洒,列举一大堆熬夜加班赶工出差的事迹,被拿出来说的努力都是贩卖鸡汤的标配,一个人的成长,本质上还是在追随自己认为喜欢的合适的事情,如果遇到喜欢的事情,努力这种东西,是不应该被拿出来说的,打游戏通宵那得多努力。对于不喜欢的事情,努力更不该拿出来说,因为你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那就按着价值规律走,你多苦多累对应你的成就,那都是该。俩女生拿到奖以后又哭又笑的,一个说感谢这个感谢那个,一个劝自己妈别催婚了。演戏对于她们而言已经不仅仅是工作那么简单了,喜欢演戏的人才能拿出有说服力的表演,那她们努力吗,肯定努力啊,电影里又哭又笑的多难啊。可架不住真喜欢。公司里上班挣点钱的小职员也努力,但很多真是因为钱,你说金马奖跟钱有关吗?所以电影从业者幸福就幸福在这,这不是钱可以衡量的荣誉。我这里说的是演员,不是明星那种。
我有时候对于演员导演的职业很是羡慕,因为他们有作品,是可以随时拿出来看的作品,记录着他们的成长和变化,拿出来看看很有意思。我们拿着照片想到各个时期的自己,演员拿个电影出来指着里面的角色喃喃自语“这就是当年风华绝代的老子?!”想想很有画面感。出席哪个颁奖礼然后得奖了,对于得到的肯定也必定是欣喜若狂,喊到自己名字那种左顾右盼满世界找人击掌拥抱同时脑袋里可能飞速旋转想着“老娘等会还要感谢谁来着……名单太长真是阿西吧……”时的表情,比不上中彩票,但也是人生里不可多得的体验了。可能有些演员一开始不喜欢拍戏,像张震这种到后来都是自己哭着喊着要提前学习电影里知识的青年,也诠释着电影带给人的变化,这是什么,是电影的力量。
总有人影响着你带着你进入某一个行业,马思纯的妈妈是蒋雯丽的姐姐,所以有着得天独厚的进入这个行业的氛围和优势,很多人没有这样的好运气,都是一边等一边学习,有戏就上。很多行业或者工作都是这样,仅仅因为钱,坚持的理由就不充分,钱代表着别人对你价值的体现,自己对价值的定义,很多时候和钱的关系不那么紧密。所以回头再看姐妹两个的最佳女主角,它或许提供了某些不一样的认识:
年纪轻轻,投身到自己喜欢的行业,得到一些肯定,感谢一些人,数年后再谈起,得奖的这一刻,不是对自己一部电影表演的认可,是对一个阶段的人生的肯定,这比给你多少物质的奖励,都要来得意义重大。
对于当下的俩姐妹,没有比这个更浓墨重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