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新世相发布的一篇文章《结婚这么无聊的事,你们是怎么坚持30年的?》,里面记载了不同夫妻的相处之道及他们对于婚姻的感悟和理解,对于一段婚姻,他们是如何经营与维护的?
作为一个单身的,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我,这篇文章吸引了我的兴趣,我满含兴趣的读完了这篇文章,发现要想拥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虽然每个夫妻的相处之道各不相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点,即相互理解和尊重,没有尊重和理解的婚姻终将被生活的琐事消磨掉。
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在读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后,被她和钱钟书先生那种神仙婚姻所深深的吸引了。他们没有我们当下偶像剧的那种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却有着其他夫妻所没有的坚不可摧。他们两个人就像拥有独特纹路的半圆,走到一起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别人挤不进去也插不进去。当时年轻的我非常渴望自己拥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妻互为知己、朋友、战友,一起互相携手走到暮年。
后来,年岁渐长,发现婚姻经营也是一门功课,但自己的身边人好像都是勉强及格的样子。问过家中的女性长辈,不离婚仅仅是因为当时不知道还有了离婚这个事情,还有就是舍不得孩子,我的爸爸妈妈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的妈妈年轻的时候还有点个性,她觉得女人不用那么早生娃,所以她是他们村里最后一个出嫁的大龄姑娘,26岁芳龄才成了家。我姨妈更早,19岁就出嫁了,在那个还挣扎在温饱线的年代,她们没有接受过任何婚姻经营的学习,一切都是跟随父母的脚步,来自父母的教育,万幸我外公外婆的婚姻是我到现在为止见过的最幸福的婚姻了。
外公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如果不是在那个困难年代,让在今天绝对是上985、211的高材生。从其他地方逃荒到外婆的村子,凭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当地村民的认可与信任,打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产。自己学着认字,当上有编制的工人,会泥塑、会手工、会打铁、会木匠,到现在外公那一辈的老人想起外公来都是不住的赞叹。外公和外婆的婚姻我记得不多,只记得家里的事情都是两个人一起分担,外婆掌管着家里的所有重要东西。但其实,钱都是外公花了,不是给我们小辈零花钱,就是买了其他用的。我姨妈问外公,自己拿钱不更好吗,外公笑着说,钱放她那里她踏实,而且她也开心。
到了大一点,外婆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症。她不记得任何人,甚至大小便失禁。可即便这样,外公也没有嫌弃外婆,他悉心的照料这外婆,每天早上早早起来给外婆用开水烫个鸡蛋,每次吃完饭都会温柔的拿毛巾给外婆擦拭最近,甚至有一次,擦完以后,外公满眼爱意的亲了外婆一口,说“老婆子,今天真漂亮!”。
到现在,外公外婆去世十来年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几乎要遗忘了,但这个画面确每次想起来都让我很温暖。他们只是一对平凡的、普通的农村老夫妻,可在我心里,他们的感情可以和杨绛、钱钟书的婚姻相媲美,他们向我演绎了普通人的幸福婚姻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