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梁之末,梁元帝萧绎被西魏军队围困于江陵,逃生无望,遂烧掉十万余卷古今藏书,悲痛地说 “文武之道,毁于一旦....读书万卷,犹有今日” 后江陵陷落,梁元帝被囚杀。
热爱诗词书画的帝王最后身死国灭还有很多。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叔宝,也是敌军已至,犹诗酒不辍,最后被擒于井中。宋徽宗书画兼精,东京陷落,自己连同妻儿被金国虏去,受辱而死。
01
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认得字开始就喜欢读书。我们村乃至我们整个乡镇都没有图书馆,也没有一个像样的书店。要想买书就得跑到县城或市里面的新华书店,对于乡下的儿童来讲,去新华书店买书这件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于是我就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亲友家借书看,在四叔家找到了一本《辛弃疾词集》,那是第一次接触到宋词,觉得这个词人名字有点怪,经历也很传奇。那时候年龄尚幼,还无法体会到诗词中的内涵和境界,只是大体上觉得文笔很优美,气势很雄伟;从学校门口的地摊上买了一本厚厚的旧杂志《大千世界》,收集了各种八卦野史,趣闻轶事,让我整个暑假都沉浸在那本书中;在二舅的枕头下面搜到两本《读者文摘》,更是如获至宝。从读者文摘中开始知道了余光中,余秋雨,林清玄等一批文化名人,收获了到了学校语文课本之外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对阅读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读高中的时候,正是各类盗版书籍猖獗的时代,这才开始看那些在同学中流行的一些书,如《文化苦旅》,《平凡的世界》。
但总体上小学到高中读到的书籍并不多。并非出自书香门第,家中也无藏书,父母都是乡间野人,终日躬耕陇田,也无太多文化熏陶;中学时代寒窗苦读,除了课本作业,就是课外辅导资料,各种模拟试卷,没有太多精力去阅读文学书籍。
02
大学时代来临,终于走进了图书馆,见识到了什么是藏书万卷,汗牛冲栋。但进入大学的第一年还没把注意力放在看书上面,因为有太多其他新鲜的事物在诱惑着年轻的心。相比阅读,社团活动,联谊活动,歌唱比赛,学术报告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中学时代不曾经历过的新事物更加具有吸引力。直到后来对活动不再感到新奇和激情,才开始走进图书馆静静品读文章。
即使如此,大学阅读的文章过于碎片化,覆盖面过于宽广,文学类的书籍占得比列也不大。只是丰富了眼界,增长了见闻而已。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读得还不够多,也不够精。
03
最近几年,在深圳安身立命之后,突然对未来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异乡的知己不多,无人倾诉的时候,去书城或图书馆一泡就是半天,感觉很快就进入到另外一个时空之中。以前我偏爱历史和哲学之类的书籍,《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读了很多版本;周国平关于死亡,幸福的文章也读了不少;一段时间特别爱都和审美相关的书籍,比如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朱光潜的美学集;从前年开始读中外文学作品,钱钟书的《围城》,余华的《兄弟》,马斯克的《百年孤独》等等。
写作是阅读的儿子,如果不能阅读量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那么也许写不出高质量的文字。
04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论读书时曾说
夫读书将何以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
读书须从书中得到对身心健康,开阔眼界,增长本领等切实有用的东西,否则就是“玩物丧志”,不但不是开卷有益,而会反受读书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