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感觉有件事特别累。
这件事就是:说话。
我们花了两年时间学会讲话,却要花上几十年时间来学会闭嘴。
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误会更深,矛盾也越多。
在沟通中,大部分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
实际上,却一点也不懂对方。
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这个世界,要有火眼金睛的本事,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本领。
而于我们,看透但不说透,便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自知然后才能知人。
我们总是看到不少的文章,都提及“学会做一个很好地倾听者”,反过来看,
这意味着我们很多人没有学会去做一个倾听者,也意味着倾听者的稀缺和缺席。
我们可能都有一种这样的体验:在某一次谈话中的间歇,会有一段时间的静默,
感觉像是所有人都很默契的关闭了源源不断的闸门,倏而,大家扑哧一笑,
在我看来,这是神明的一种暗示,暗示我们静一静,停一停,听听自己的内在呼吸。
身边的朋友对我都很信任,很多时候,愿意跟我去分享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疑惑,
很奇怪的是,他们对我评价甚高,
但实质上,大部分的时候,我只是做了一个倾听者。
后来细思,也许,朋友们是身边缺少一个会倾听的人吧。
一句俗语说的,有什么事,说出来就好了。
我们大部分人,喜欢热闹,不喜静。
但是在喧闹之后,留下的是什么呢?
也许,就是一片空白。
空白,会变得苍白;
苍白,会变得无力;
无力,会变得无所适从;
无所适从,会变得迷失。
继而引出一系列的问题:生活,事业,情感,婚姻。。。
在万马齐喑的民国时期,鲁迅先生写《呐喊》,
希望能够给平静的水中翻出一丝涟漪,
希望能够唤醒麻木的国人。
现如今,已经沸沸扬扬,人心浮动,是要比谁的嗓门大吗?
要靠声嘶力竭的呐喊才能获得关注,达到目的吗?
非也。
在我看来,
最有力的力量,
恰恰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从此刻起,学会闭上你的嘴!
学会倾听,也许是一项很重要的人生必修课。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