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好像不是很适合外出。每次出去两天回来时都会发生一些事打乱我所有的平静。
昨天一天遭受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磨难,其实也没有很严重,只是在大街上吐得有点狼狈而已。是我太脆弱,才把每个打击无限放大。心理上的虚无感还没过去,又裹挟了孤独感来袭。昨日的效率大打折扣,除了两篇文,几乎没做成什么事。。
晚上看了《奇葩大会》刘可乐的演讲。忽然找到了我一直纠结的,关于生命的意义的困惑的答案。也许我们有些类似,她的说法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所有关于生命意义里最为接受的一个答案。
“当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其实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
“我找了20多个心理医生,每个都不欢而散。当时我纠结的一个问题是:我找不到生活下去的意义,当时的心理医生无非给我大致两种答案:一种是 你觉得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另外一种是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就更绝望了。我知道没有标准答案,可是我想找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后来找了一个美国哈佛的一个双向情感障碍研究所的医生,当我问他这个问题时,他歪头笑了一下,说 我每次被问到这样问题的时候,我都会问说 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瞬间醍醐灌顶。他通过一个简简单单的反问,直接把我拉到了这个问题最本质最本源的地方,让我第一次那么深刻的意识到说追求意义本身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而活着本身也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活着本身不就是意义本身嘛。也许问题没有答案才是答案,意义的意义是寻求意义。”
“很感谢我大学时遇到的三个男朋友,他们对我说 哪怕你以后,又一次感到了绝望,又一次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你都不要放弃自己,哪怕你放弃了自己,你也不要放弃给别人一个帮助你的机会,哪怕你对所有人都感到绝望,哪怕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分手了,你都请答应我,来找我,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帮助你。我会尽我全力帮助你,哪怕我的帮助不能让你满意,你都不要因为对我的失望而对下一个人失去信心。” “信任的成本其实是最低的,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你对对方坦诚,其实对方会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所以会更有可能回馈信任。”
“治疗时有个问卷,最后两道题是 你觉得你有躁郁症吗?你觉得你还需要治疗吗? 医生告诉我当初设置这两个问题的初衷是 你到底还在不在乎你自己对你自己的看法。因为病本身是社会贴给你的标签,如果你接受了,就忽略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你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暗示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而你忽略了这种力量。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多的条条框框,它就是告诉你不必格格都入,不必每时每刻人地皆宜。”
“但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质疑所有躁郁症都是扯淡,所有抑郁都是被制造出来的。我太懂得那种感受了,一会痛苦得想自杀,一会又嗨到觉得全世界没有人能理解你。我真正想说的是 哪怕在你最脆弱最绝望的时候,你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内心仍旧埋藏着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你都不要忘了也许你自己才是你自己最好的心理医生,你也不要忘了,脆弱它也许是你的软肋,但它也可能是你的出口,所以说,不必去抗拒脆弱,拥抱它,如果重来一次,可以选说我可以不得这个病吗?我不会选,因为我觉得,躁郁症和其他所有生活中经历的所有困难一样,它可以是一个诅咒,它也可以是一个馈赠,所以如果你现在问我,你觉得你好了吗?我不知道。问题是我也不care我到底有没有好,就像我不care我到底有没有这个病一样”
“我很喜欢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是叫 哪怕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活。当然我也特别喜欢 奥斯卡王尔德另外一句话叫 心就是拿来碎的。我今天在这里并不想讲苦难就是财富,我觉得痛苦本身没有什么好值得歌颂的,而我们对痛苦的反思和反击,那才是价值所在,当然可能我们到最后反击了之后我们还只是生活的幸存者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比喻是 人生就好像你手里捧着一盏水一样,然后你看着它一直在漏,你所做的只是能让它漏得慢一点而已。所以我承认我过不好这人生,我承认我可能所有的努力就只是完成了平凡的生活,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吧,”
康永哥:
“所有做创作的人,都是被 什么叫做意义所驱动,如果我们那么清晰什么叫意义,我们就设宗教了,我们不会做创作,所以那是我们的动力,那个困惑是逼着我们做东西的动力。那个动力一消失,我们就只能够剩下心甘情愿的被人生给征服。可乐正处于被这个动力驱策的时候,相信她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火花吧。”
这段演讲和康永哥的回答带给我两个深度共鸣且如水入心田般的感受是:
001 问题没有答案才是答案,意义的意义就是寻求意义,我们终其一生,都会带着这个疑问去追逐,去寻找,也许这个问题到最后也不会有答案,但正是在这样的拷问中,我们才有了动力去前行,去努力锻造自己,去丰盛自己,不管最终结局如何,这个过程就是你这一生中所有的收获。人生就是不论在经历着什么,都敞开心怀去接纳,去体验,不抗拒,不逃避。
这个问题或许是宇宙终极之问,古往今来那么多的人们前赴后继地探寻了如此之久,其实到现在都不会有真正让所有人都接受的定论吧。就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提到的那样: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对劲?一切都好像有点问题,但是又说不清到底什么地方不对劲,看不透什么地方有问题。有些时候会若隐若现地浮出来什么,等你想去抓的时候又没了,海市蜃楼似的。你有时候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不是那么简单,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物体后面总有些什么存在,而且你可以确定很多规律是相通的,但是细想又乱了。这个世界有你太多不理解的,就像隔着朦胧的玻璃看不清一样。你会困惑到崩溃,最后你只好用哲学来解释这一切,但是你比谁都清楚,那些解释似是而非,不够明朗。是不是?”
“宗教里面那些神鬼的产生,哲学各种解释的产生,追寻我们之外的智慧生物,以及我们把所掌握的一切知识都拼命地去极限化,为了什么?为了找。找什么呢?找到更多答案。但是,实际上是更多吗?多在哪儿了?”
“我们只看到一部分世界,实际上,世界很大,很大很大”
“想像怎么可能无限呢,想像全部是依托在认知上的,超越不了认知”“思维,只是一道限制你的墙”
“宗教也好,哲学也好,神学也好,科学也好,都是一个意思。追求的也是一个东西,但是你要找到。当然,你可以不去找,但是,总有人在找”
“假设你说的都是真的,找到后呢?”
“按照以往的惯例,找到后就支离破碎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地讲给别人听,有人记住了,有人没记住。记住的人又糊里糊涂地再传播,最后大家觉得他是某个学派或宗教的创始人,然后一帮人再打来打去,把本身就破碎的这个新兴宗教又拆分为几个派系。直到找不到答案,开始思考,直到遇到那堵墙。然后...吧啦吧啦,周而复始”
我这个渺小得如蝼蚁般的存在,想那么多做什么呢?想不透的。一个阶段里找到一个阶段里自己接受的答案,就是很幸福的事了。
002 自己的力量
除了关于意义的答案是我最为接受的,这段话里还有另外一个让我很有感触的地方,就是自己内心的力量。
可乐说的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暗示,自己内心埋藏着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对痛苦进行反思和反击,其实和我现在心理学上的探寻到的答案如出一辙。
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外面的世界里没有别人,你对了世界就对了。海蓝老师的 静观自我关怀,自我探索,自己成为自己爱的源头,不向外索取。杨绛先生的 我们曾如此渴望他人的认可,但最后发现,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
甚至我还想起高中时同学录上一个朋友写给我的留言:你的快乐只属于你自己,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可曾经的我,哪里懂得这些话呢?磕磕碰碰了这么多年,今天才真正恍然大悟。
延伸出去,大家都说的 真正的安全感只能是自己给的,想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其实都是这个含义。我姨就是最好的案例,其实我也是,曾经缠绕自己很久的结,现在看来,也并没有我想的那么让我窒息。未来都是变化,如果自己是在往好的方向在改变,那么身边的一切也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去变化。
回到开头,昨日病痛的折磨我下午就医差不多解决了,且在早上吐得昏天黑地时,我也尝试自己给自己心理暗示:我知道此刻你很难受,但我会陪着你,接纳这种难受就好,很快会过去的。这样一想好像就不会觉得自己有多可怜了,也不纠结有没有人关心了你,在乎你。我很正常的告诉问我的人:我不舒服,要去看医生,大家也很正常的回答 哦,那你去吧。这样就够了,我不再那么玻璃心。
现在可乐的这段话又让我找到了我目前接受的答案,2018伊始,我找到了我自己,也找到了生存的意义的答案,接下来是针对我的人际关系的问题,探索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再做出改变。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