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大概是: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感触颇多。2017年,让我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一件不熟悉的事情。如今反省起来,2017年,我收获最多的,也是这件事情。
这是一个党建课题《“互联网+”时代党员日常教育方式创新研究》,2016年12月份立项,2017年12月份结题。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一篇15000字的研究报告,终于结题。
这件事情对我来说难在哪里?首先,这不是我的专业,我的专业是艺术学,这只是党建工作的一个任务而已,从专业知识上来讲,运用到许多陌生领域的知识,比如:学习理论、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都需要我去重新学习。其次,研究方法上也有难度。我的专业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这个课题并不适合,比如阐释法、图像学方法,这里都用不上。这个课题要用到问卷调查、访谈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都不擅长。尤其是SPSS软件,我在写课题申报书的时候,听都没有听说过。
难也要做啊,我完全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边学变做。
第一次做问卷,通过做问卷、在问卷星发放问卷、整理问卷、通过SPSS软件分析数据,我的确发现了这份问卷的许多问题,了解了做问卷的一些方法。
暑假期间,我报了一个“质性研究方法”网络课程,学习之后,我想:也许我应该用质性研究方法来做这个课题,一度推翻过自己用问卷搜集到的所有资料。开学之后,我又学习了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的网络课程“所有的文科生都能学会的统计分析方法”,又改变了想法,还是应该用统计分析方法来做。于此同时,我在网上搜集SPSS软件的运用方法,自己学习。学校也刚好有个机会,请西南大学的老师来给我们做培训,培训的内容就是SPSS软件,我也参加了学习。
通过几番周折,我终于选定了研究方法,开始搜集资料做课题,论文很快就写出来,发表了。研究报告又不会写了。
于是又是到图书馆各种查资料,找到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学会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一个多星期,终于把研究报告写出来了。
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终于完成了课题,结了题。现在想想,正是因为这个课题,我才被迫学习了这么多,成长了这么多。正应了那句话: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才能成长。如果一直都在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时间久了,就属于打工了,职业倦怠感便油然而生,对自己的长期发展不利。
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才能保持一种学习的姿态,使自己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