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
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
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
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
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
忍轻孤、芳醪经口。
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
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
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苏门四学士”中第三位,晁补之。
这首词最吸引我的是它的音律。其美妙之处均在上下片的结尾。
上片中,“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一行文里两个“春”,两个“老”,两个“愁”,两个“人”,简直像扑克牌里出对子。但经排列组合以后,很有几分意趣。一方面带出了很强的节奏感,和苏轼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有异曲同工之妙,绕口令似的。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了一番思考。
想想,人总是为春天逝去而感伤。“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像马一样疾驰而去。那些幼嫩的花蕊,刚刚落土栽培的幼苗,都还没有长好呢。繁花一夜吹落,还不如杨柳长久。
目睹此景,伤春、惜春之情顿起自然。但仔细想一想,其实春天去了又会回来,说起来根本不会消失,也算是“长不老”。只是世间的人,担心着“春老”,即春天的离开。所以这忧愁啊,只是“人间有”。
自然万物,原来自有它的脚步。只是多情人,为之喜而为之愁。
但人终究是人,七情六欲不可免。所以“春恨十常八九”。既如此,又怎忍心随意辜负良辰美酒?(这算是给喝酒找借口吗……)心怀“春恨”的人都怨说,桃花是因了春天的离开而凋谢。其实啊,它是为了结自己的果实呢。(出自唐代王建《宫词》:“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结果子的时候到了,桃花就谢了。和春风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像人生一样。“世上功名”,老来风采,都如同到了这“春归时候”,逐渐退却,逐渐无用了。它既要逝去,凭多少双手也无法挽留。纵然举杯痛饮,像从前一样狂放恣意,个中心情,也已不复往昔。
晁补之在惜春的同时,这一番哲思很难得。虽然整体语调上让人觉得有些消极,但他对自然规律、人生命运的认知,却称得上透彻。花开花谢,春来春去,功名利禄,青春年华,皆自来往,不随人意。高兴或者烦恼,又是否庸人自扰呢?
而对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似乎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另一个则是“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
网上查《水龙吟》的格律,有不同版本,因此这两句就都是合律的(汗,真心觉得需要学点专业知识……)。从阅读快感上说,我偏爱前者。两个“旧”字,出来的效果和上片末句是一样的,都有很强的节奏。但在意境上,二者各有风采。前者让整首词的气调显得消极怅惘,而后者似乎多了几许超然。
今天是女人节。我叫它“女人节”,是因为,无论是“女神”,“女王”,“少女”也好,最本质都还是女人。女人像春花,也都会凋谢。时候到了,细纹长出来,皮肤变粗糙,就和花落春归一般,不随人意。
但这就是人生。人的快乐和忧愁,都无法改变它。就和晁补之在这首词里说的一样。
虽然这就是人生。但我想要积极自在地和它相处。朱颜纵易改,芳心可永在。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