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过去那种饥寒交迫,为五斗米折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照理说,这样滋润的小日子,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应该也是水涨船高。但问题在于,我们谁都不敢说自己生活得很幸福,而是把这种幸福,加上一个限定,即“小确幸”。很多人还因为这样不确定的幸福感,患上了抑郁症。远到离我们而去的著名影星张国荣,近到红极一时的奇葩说女王马薇薇。他们都在这样好的时代里,染了情绪病,以至于,身在阳光下,心却好似得不到温暖。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生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公平的。但有一件本事,却不是每个人都拿手,那就是学会理性行为情绪疗法,以更正面的态度来迎击生命中的挑战。
话是这么说,但我们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又或者应该先去弄明白为什么我们老是忍不住发脾气?那还有没有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可以让我们成功成为情绪的主人呢?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本书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创始人。他的《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让我们能够在瞬息万变,纷繁杂乱的生活里,理清头绪,找到使我们情绪化的三元凶,学会控制情绪的秘诀,练习和操作四步骤疗法,从而逐渐改掉从前脾气火爆,遇事浮躁,动不动情绪奔溃的坏习惯。
引起我们情绪的三元凶-诱因ABC’S,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控制不住,乱发脾气
首先,你的情绪总是不受控制,是因为诱因A。埃利斯认为A就是所谓的情绪操控手,它代表我们平时遇见的那些人或事(诱发性事件),这些具体人/事能刺激到我们,让我们不受控制。
诱因A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天灾人祸,类似于地震,台风,瘟疫等等;另一种是每天的鸡毛蒜皮,比如今天出门遇到下暴雨,路上堵车,夫妻吵架等等。本书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比起洪水,疾病这样的受害者,每天遭遇诸多琐碎心事的人,可能更容易被击垮。因为这些压力最终会炼成沉重的锁链,牢牢地捆住我们的身心。
所以,不要小瞧一些琐事,一点点积压,就算是芝麻大小,它也可以成为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在这些小事里面寻求一点解决之道,平静地化解,不逃避。
其次, 埃利斯说诱因A是导致我们情绪奔溃的人物和事件,那在诱因A的驱使下,我们会暴跳如雷,悲恸痛哭,还是沉默以对...这些行为都是我们面对突发事件而形成的情绪应激。也就是我们下面要展开的诱因C,C’s代表两件事:在A处发生的具体情形里,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
想象你是公司基层岗位的一个小职员。一天,部门主管通知下周五的部门季度总结需要由你来负责,这是上层领导对于基层部门的一个试点型改革,通过基层员工的反映来了解整个公司的协调运作。好,面对这样的场面,你作何反应。作者埃利斯认为,大部分人都会感到焦虑,紧张到手心冒汗,上台不是结结巴巴,就是语速过快。
是不是很熟悉?上学的时候,老师叫你到讲台边发言,明明记得很清晰的答案,一到嘴边就是说不上来。脑袋卡壳,思维短路。这就是你面对发言、总结这类事件产生的反应和行为,也就是诱因中的C。
A处的诱因并不是导致C处行为的主要元凶,我们对具体的人或者事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在C处做出的情感和行为反应,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诱因B了。
最后,B是我们在A处遭遇困难,最终在C处情绪爆发或者产生过激行为之前所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有时候非常短暂,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即我们的大脑对事件发生所产生的态度和思考。
例如,一个哥哥(10岁)和他的弟弟(1-2岁的婴儿)在家门口玩耍,忽然一旁钻出来一条蛇,哥哥看到后立马就往屋里跑,边跑边惊恐地大喊“爸爸,妈妈”,但你会发现婴儿他感受到更多的是好奇,或许还会津津有味地看着蛇从自己身前趟过去。
所以说,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面前,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和结果。因为在哥哥的认知里,他知道蛇是危险的,很可能被咬,但是弟弟对面前出现的蛇,也许并没有多少概念,也就是说在他的认知里,并不清楚蛇是对自己存在威胁的。继而他产生的态度和思考就和哥哥完全相反,非但不觉得害怕,也许还会认为很有趣。所以我们面对一件事的态度才是导致最终情绪和行为的真正源头。
学习在B处最典型的三种病态思维方式
作家辛德勒曾说:“一个稳定平和的情绪,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杨绛女士也说,“我们总是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许多情况下,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已经在脑内循环了100次恐怖画面,而这样的过度思考只会把我们的精力榨干。在《我的情绪总被他人左右》一书中,就给出了三种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病态思维。
第一种惯常思维叫做灾难性思考方式。我们把什么都看成灾难,而且把不是灾难的事情放大成灾难。许多灾难性思维都是从“万一…怎么办”开始的。
这种思维从小到大伴随着我们。万一父母不爱我了怎么办?万一考试不及格怎么办?万一我喜欢TA,TA不喜欢我怎么办? 万一我不能毕业怎么办?万一我工作面试被刷下来怎么办…
这样的万一,让我们在行动前自发捆住双手双脚,被恐惧心理支配,事情的结果也只能大打折扣。最后你总结道:“看吧,我就知道会这样!”
凡事把事物绝对恐怖化,是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失败的深渊,假使某一次成功了,你也无法享受在过程当中的喜悦。
第二种惯常思维绝对论者思考方式。它指的是遇到情况,我们通常会以下面几种显性形式出现,比如“我必须…”、“我应该…”、“我只能…”, “我一定要…"
比如高考的时候,你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考上北大,那么当你发现自己和梦想的校园失之交臂的时候,那种万物失色,世界崩塌的感觉就会尤其强烈。有些考生在得知自己的成绩不尽人意的时候,甚至选择用死亡来逃避惨烈的结局,不知道是不是高考的一种悲哀。
有时候,完美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打磨出成品,但它的双刃剑属性,也往往伤人至深。因为当你对自我标准定为“我应该”以后,你就自然而然把这套标准强加给身边的人了。 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模式是会传染的,我们不仅把自己整得筋疲力尽,也把周围的人一起带入了这样的思维死角。
第三种惯常思维极端情绪思考论,也就是合理化思维模式。当你面对一些突发状况时,你会选择放弃解决,绕道离开。习惯性地告诉自己,“这是没有办法的,由它去吧”或者“多大点事,我不在乎”。
这听起来非常的阿Q精神,它的破坏力也不可小觑。比如拖延看病的现象。很多老人在清楚自己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仍然不肯和身边的亲人坦白,就是这种心理在作祟。他们总是安慰自己,“人老了,身体不中用也是正常的。”但最后常常小病拖成大病。
埃利斯所讲的合理化思维模式就是这样运作的,和绝对论的完美主义思维相反,“合理化”总是让我们丢失试错,预防和改变的机会,总是还没开始就退缩了,最后只能徒留一声叹息:“后悔当初没有试一试啊。”
由此可见,灾难性思维方式,绝对论者思维方式和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是大部分人处理问题的必经之路。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我们的精力,不停左右我们的情绪。
请牢记情绪疗法四步骤
那么既然我们的情绪有如此多的误区,如何做才能让我们能够成为自我情绪的主人呢?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中,也提供了四个方法论:
第一个步骤,在C处,问自己:在这种情形中,我的感觉和行动究竟有多么不够恰当?
第二个步骤,在B处,问自己:我自己是怎么想的,以致把自己弄得如此不开心?
第三个步骤,我如何反制和回击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第四个步骤,我能用何种更佳之选来替代我的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
在家庭关系中, 我们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和亲近的人闹脾气。比如,朋友小玲提起,她只是偶尔让丈夫去超市带瓶酱油,但是每一次他都会忘记。以至于小玲最后和丈夫大吵一架。身边许多微小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够多问问自己当时的感觉,多用自己的理性来思考,多杜绝一些“他肯定不爱我了”,“他一点都不把我放在心上”的病态思维,那我们的生活不是会更简单吗?
多利用上述四个步骤,仔细观察我对人物和整件事的态度,用更佳之选来处理家庭关系,这样既不至于让自己陷入情绪泥潭,也能够让事情较为顺利地解决。这也是理性行为情绪疗法的奥秘。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集聚了很多情绪的坏习惯,更是因为这些坏习惯,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碰壁。但如果我们能够尝试用更合理的方法来应对坏情绪,用更温和的态度和他人沟通,这样的生活,阳光才能照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