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关》有感
老子是一段呆木头。
“性,是不能改的;命,是不能换的;时,是不能留的;道,是不能塞的。”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是缓和的。但同时他也需要顺遂的环境发挥其优势。而在外来冲突侠被动的道家是软弱的,妥协的。面对孔子儒学的积极适应,面对孔子对老子的表面支持,老子只是以“您想通了!”作罢。但还是为了避免孔子的反扑,选择离开,相信“硬的早掉,软的却在。虽保全自身,让身事和顺,但一味的让步没有起到宣扬道学,最大可能发挥其作用的目的。
老子在函谷关口被拦下去路,现有旧识关尹喜相助。他赞赏老子才能,要老子为大家讲学。讲学过程因然乏味,众人也在此暴露本性,打起瞌睡,心不在焉,老子选择视而不见。面学对再写讲义的要求,老子也是欣然答应。为了出关,为了避孔子锋芒,老子放下面子,不与官吏什较,拿上报酬便上路,这时众人认为老子学说老套,纷纷调侃不切实际。
鲁迅讽刺老子道家学说的妥协让步,最终不但没有换取事事顺心反而使得自身处境更劣,并且助长世人麻木不仁。从这个角度看,老子的确愚昧不知进取,过于虚无。
老子不是一段呆木头。
老子认为的“无为而治”是一种建立在摸清事物规律之上,并综合考量而达到的一种损害最小的解决方式。在众人都拼死进取,用结果来衡量价值之时,道学可以时刻保持冷静的心理,良好的心态,极大程度避免了物极必反。
鲁迅在《出关》中通过写老子三阶级段的无奈而单一否定“无为”一说。这是片面的。虽然在那军阀割据,中国人民妥协的年代,急需积极奋进的心态和不屈不挠的傲骨来拯救中国华民族,救中国即救人民,一极文化,而通过否定有优势的道家学说来达成目的,岂不是不未倒置?
鲁迅所写的老子,也许是他自己早期的影射。老子选择出关,是看清世态炎凉,出于无奈之举。文中老子无法将青牛运出城,鲁迅写道“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鲁迅笔下的老子失去了神圣先哲的光环,他的学说在这社会变得格格不入,无人理解,无人信任,选择消极避世。鲁迅不愿看到这样的景象,爱国责任感让他从马克思思想入手,从此积极奋取。《出关》也许是鲁迅对自己过去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