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三天工作坊,在寺院进行了三天,对我是特殊的经验。
去年在檀香寺落脚数日,脚已断掉了,却坚持来此地,无疑是一个好的决定,是一段美好旅程,彼时断腿而不觉罣碍,对我亦是新的经验。
今年工作坊的场地,一尊佛在讲台前,凝眉捻指定静慈悲,无比庄严慈爱。我感觉佛的宁静,亦在我身体瑞安住。
我不是佛教徒,随喜引用简单佛法,谈萨提尔成长模式,颇觉庄严有生命力。
三天工作坊幸有助教,幸有一尊佛陪伴。
甚多人在工作坊中,引导觉知感官之后,感觉头晕甚至呕吐。当触及感受、爱与慈悲议题,一旦进入体验的层次,甚多学员抗拒便出现了。
长年以来,我们关注维生、成绩与表现,并不关注感受、专注与自己连结,此心智发展的方向,被当前教育系统忽视,殊不知此乃通往仁慈、关怀与慈悲之路,亦是人类成长与发展之路。我们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应对,形塑了我们的大脑,原来脑神经是每天被影响的,直至成为一个反射的应对,每天都在无意识的进行,因此形成了此刻的状态。
训练身体肌肉的人常上健身房,心灵肌肉亦需锻炼,禅修正念的人有健心房,一般人则是在家修行者,每个当下都可以觉知练习。
我与学员的对话,从觉知感受的示范开始,再进入观点、期待的探索,再连结人的渴望,因为娴熟冰山,我仅运用简单问句,即能做出示范。当我深入探索问是否爱自己?竟有那么多人摇头。
当我退后一步问话,探索学员想爱自己吗?愿意爱自己吗?也是这么多人摇头。
除了探索发生了什么?你不想爱自己?我只有运用爱的体验,启动他们体验爱的本质。
社会上的应对,据我观察已形成习惯,容易看坏事不易看好事,观点朝向批判与缺失,因此常听见人们期待,听见人们的批判。我期待从成长模式发展出来的对话,能改变这样的状况,能带动新的应对面貌。常觉得世界需要更多善意,更有耐心、慈悲心与爱的人,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具体的特质。然而甚多人不懂爱自己,甚至不愿意爱自己,当触及了爱的体验,以及自身的感受,惯性轨道便被冲击了,头晕甚至呕吐随之而至。
昨晚在吉隆坡座谈,应马来西亚萨提尔发展协会之邀,与容曾莘薇(Grace)博士,罗志仲博士对话,纪念萨提尔逝世30周年。我在2010年即见过Grace,当时我赴香港参加萨提尔全球年会,并于小型工作坊发表3小时,关于萨提尔成长模式的运用。Grace老师当年在大会主讲,她是第一位获得satir奖项的华人。当年我发表三小时工作坊,认识了大陆的邀约者,开启各处演讲的契机,亦未料多年后与Grace老师同台,此次罗志仲老师也受邀,志仲将对话融合静心,影响了很多人,并且深受马来西亚学员欢迎。
在座谈会中我提及冰山的生命力、自我层次的「我是」、以及灵性的部分,学员提问我如何连结?从何开始发现或体验?
2011年我赴大陆讲座,大陆朋友送我一本李尔纳,我阅读之后颇有体悟,接着我阅读托勒,将灵性融入冰山,并且于期后介绍给志仲,志仲一头栽入其中。随后的2012年,我开始觉知身体感受,并且将觉知身体、觉知情绪成为一种习惯,得以观察感受、内心的变化流动,而不将感受视为「我的」,只是单纯的感受。
那样的关注成了习惯,我当时并不知这是正念,让我开启宁静之流,也因此我对冰山有了美好的诠释,在成长模式中讲对话,加入了「停顿」的重要概念。我更因此在冰山图像里,在感受的层次区分两部分,感受刻意区分「身体感官」/「心里情绪」,并藉由身体体验展开图像,如今亦越来越熟稔这个探索路径,亦带至工作坊教学。
但我在座谈中谈及此层次,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接收罢了?只觉得浸润在冰山之中,每经过一段时间,就有新的体验与发现,这大概是「神」给予的礼物吧!虽然我没有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