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过:“《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在教育人民和讲求政治的目的上是一致的。《礼》被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乐》用来培养平和纯洁的心志,《书》用来指导为人处世,《诗》用来表情达意,《易》用来预测明晓神奇的变化,《春秋》用来教导人们明辨道义。”所以说:“到了一个国家,很容易看出这个国家是用什么方法来教化民众。”
如果民风淳朴憨厚,这是用《诗》来教化的结果;如果民众通达事理,有远见卓识,这是用《书》狡猾的结果;心胸大度,平易善良,这是《乐》的教化结果;心志纯洁,见识精微,这是《易》教化的结果;民众谦恭庄重,谦逊节约,这是《礼》的教化结果;善于言辞,会用典故,这是《春秋》教化的结果。
所以说,如果没有《诗》的教化,人就会愚昧;没有《书》的教化,人就容易虚妄不实……
能够通达事理,见识深远,且没有狂妄之语,那这是对《尚书》深切领会的结果。
结论:
范晔说:“诸子百家谈论政治,是很高尚的啊!其要点是要从根本上巩固政治制度,革除弊端,顺应时代的变化。然而国家命运和政治形势并非一成不变,因而意见也会庞杂偏执,所以关于是非的评论,都会议论纷纷,互相矛盾。人们乖张不定,欲壑难填,道理千变万化常出分岔,情欲需求也在不断萌生。就算有应付一切事物的智慧,也不可能把世道人心的变化研究透彻;就是高山大川的险峻幽深,也无法与人心的难测相比。那么,顺应世俗适应事情的变化,就不能用常规的办法去解决了。”
因此,有法与无法,要根据时代来确定,一个时代结束了,适用于那个时代的为政方针法令也就失效了;时代向前发展了,法令及政治制度也要随时代而发展。只要行动不脱离时代要求,前途必然光明。不是对此非常精通的人,谁能适应世道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