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德国虫妈
老大虫虫今年十岁了。在她出生之前,我有好几年业余在中文学校教书的经验。那段经历让我觉得,纵然父母孩子老师都很努力,但能让海外长大的华裔孩子中文达到母语水平,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几年过去了,我尝试了各种自己能接受的新方法。目前,虽然虫虫的中文离学成还很远,但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顾虑重重,反而觉得,能在国外彻底按照自己的心意教孩子中文,是个很大的福分。由于这个机缘,我得以每天和女儿在汉语世界里一起进行短暂而深入的心灵散步,我们在最有趣的部分一起大笑,在最伤心的部分一起皱眉,在最耐人寻味的部分一起讨论,在最优美的部分一起静默,享受这美好的滋养。这是她的学习,也是我的学习,这是美好的亲子时光,也是有趣的精神穿越之旅。我们很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有意思有效率的学中文之路,母女档师生关系融洽,教学过程顺畅有效轻松,越教越有信心,越教惊喜越多,迄今为止可以用“风日晴和人意好”来形容。有了这种愉快的深度体验后,我也常常和朋友私下分享交流个人心得。但因为时间和互动交流形式的限制,我表述起来总是零碎散乱,只言片语,见肉不见骨,说不深,所以决定动笔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写下来。
既然要整理虫虫中文学习的得失,我觉得有必要先介绍下我家的育儿观。孩子应该怎么养育,每个家庭都各有高招。我的做法和想法在中国家庭里不是很常见,但却是我家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所以不得不首先详谈。事实上,我越来越觉得片段式的介绍某某技巧某某方法,意义比较有限。很多决定性的因素其实发生在学中文之外,决定于亲子关系,决定于家长的性格和教育理念,决定于教养者内心深处对育儿的真正态度。完全一样的学习方法,在极为不同的亲子关系和教育理念下展开,效果会天差地别。一个每天在自愿的前提下学中文的孩子,和一个每天在棍棒威逼或糖果利诱的氛围里学中文的孩子,他们的学习心情肯定不一样,长此以往一定会影响他们对中文的态度和学习效果。在我看来,父母的育儿观念和亲子关系是“道”,是中文学习这个“术”扎根的土壤。在严格的家庭氛围里学习中文,教育稍不留神就会质变成控制,容易陷入越学家长越急躁,孩子对中文越反感的恶性循环。反过来看,虽然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不一定能保证孩子学习好中文,但是至少能起到助力作用。因为亲近爱重父母,孩子很容易产生学好父母之邦语言的自发意识,也愿意打开心门,毫无压力地和父母用母语多多交流沟通,这对提高中文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日常使用频率都大有好处。
其实,哪个父母会不希望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让孩子愉悦地度过童年?如果可能,哪个妈妈愿逼孩子学习?谁不希望孩子能顺利地接受父母提供的学习机会?当孩子对家长的期望高度配合时,大概普天下的家长都会笑逐颜开,开开心心教孩子享天伦。可是如果孩子不配合不愿意不合作呢?恐怕家长们的反应就会大相径庭。不管认字卡,读绘本,自编教材,学四五快读还是读经,孩子都有可能今天合作明天赖学,你会怎么办?温和劝说,无奈接受还是强逼坚持?你会反思自己的态度和方法吗?还是觉得自己认准的方法挺好,只是孩子没适应?抑或开始责骂孩子?你觉得学中文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到底值得孩子每天花多长时间学?是不是可以完全违背孩子的意愿?是不是可以牺牲每天若干时间的家庭安宁?在每天的有限时间里,必须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还是必须保证孩子的定项学习时间?故事时间,家庭时间,孩子的交友时间又应该排在第几位?究竟是学习重要还是成长重要?学习的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作为一个在海外长大的中国孩子究竟有没有权利自己决定学不学中文?
我想对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和做法。对各种不同答案,我无意评论对错,因为每个人在自己的认知体系里肯定都是对的,肯定都有基于自己价值观的考虑。我只是想通过这几个问题指出海外家庭的中文学习(此处可替代任何其他学习项目)其实远远超过了学习一个语言的范畴。家长们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反应才是在家学中文的土壤,决定了学习的氛围和走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因为哪怕采用相同的方法,因为亲子互动这个土壤不同, 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很可能迥异。
其实散养风在海外华裔家庭里一直很有市场,不见得比虎妈家庭少。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非常支持给孩子自由空间的教育。但是中文对海外华裔家庭的意义和其他的课外学习又很不同,担负着孩子以后身份认同和几代人家庭关系等一系列非常沉重的任务,对家长和孩子的影响都至深至远,让人不得不慎重面对。当孩子真的抗拒学中文的时候,要家长做到心如止水地平静接受,举重若轻,难度系数确实很大。
我非常理解这种担忧焦虑:如果以后和自己的孩子一聊深就得用德语,孩子回国两眼一摸黑,和国内亲人聊天还得用翻译,哪个父母会不感到苦涩无奈?也正因为这种焦虑,很多家长对别的都能淡定以对,唯独对中文另眼相看,砸下无数时间精力,不计代价地早教,违背散养原则也在所不惜。这种焦虑,我当然也有过,否则也不会用了几年时间琢磨应该怎么教中文了。不过可能和许多家长略有不同的是,我比较一根筋,希望孩子不管学中文还是学别的,都能发自自己内心的热情,高效地认真学习,建立良性的学习模式。我虽然非常重视孩子的中文,但如果因为学中文,恶化了亲子关系,败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养成拖拉的学习习惯,我个人觉得非常不值得。事实上,我在德国的十几年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孩子,他们的中文也许暂时没那么好,但是谦恭有礼,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和善的性格,和父母朋友的关系都相当好,这样的教育在我的眼里就很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充沛的学习兴趣会积极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因为某项学习,让孩子早早陷入非常被动的学习模式里,使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某个语言的密集训练产生很大的矛盾,这个代价未免太大。如果真的必须付出那么大代价,才能学会中文,我宁愿孩子不会。在所有读到的教育书籍里,易经的蒙卦对我的启发最大,也最契合我的脾气。我完全服膺于它对启蒙之道的基本看法——“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苦求来的东西远远比硬塞过来的珍贵,最有效率同时也最有趣味的学习是自己想学,而不是被别人要求学或者强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