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38年,杭州官巷口一个倭寇即将被斩首示众,百姓们欢歌载舞的准备看热闹,可在场官员们无不面色铁青,忧心忡忡。在铡刀落下前的最后一刻,这名倭寇大喊:杀我一人无碍,只是苦了大明百姓,我汪直死后,倭寇必大乱十年。随后一道白光闪过,汪直人头落地,他死后,明朝果然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倭乱。
这个汪直究竟是何人?汪直,明朝第一海盗,出生于东南沿海。传说他出生时,他母亲汪氏梦见一颗大流星从天而降,直接撞进他的腹部,然后汪直出生了。流星入怀看来不是凡胎啊,今后一定可以封王拜相。可和出生时的祥瑞相反,他小时候特别穷,总之科举就别想了。于是呢,他穷则思变,决定做生意。一般人做生意都是先从摆地摊儿这种小事做起。可汪直呢,闲发游泳健身传单,来钱太慢,于是他一上来就搞跨国贸易,也就是把中国的茶叶、丝绸运到东南亚去卖。当他在某个深夜带着货物从广州的潮州港远渡到东南亚,轻松地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眼见赚钱这么容易,他就决定在这条致富路上走到底。随后,汪直的生意不断扩张,船队规模也越来越大,手下也越来越多,他最后基本垄断了东南亚的所有贸易,他的老巢双屿港俨然成为了东南亚金融中心。虽然汪直的发家过程看着很容易,但其实它是用命在拼,因为当时明朝实施海禁政策,片帆不许下海,如果谁敢搞跨国贸易,一旦被抓到,那就是判刑,流放,杀头,幸运三选一。但汪直呢为了求财,就豁出去了,由此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随着汪直生意越做越大,东南亚的业务线已经饱和,于是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日本。
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人的钱好挣。当时日本是岛国,物资匮乏,而且当时还处在战国时期,对各类物资的需求极大,尤其是军火,恰巧这时善于制造火器的葡萄牙人已经摩拳擦掌,准备杀入东南亚市场了。于是呢,汪老板就在其中牵线搭桥。当时中国的瓷器、茶叶比今天的美元都好使,葡萄牙人特别喜欢,但手里拮据啊,只好拿枪炮去换,唯恐汪直不收,所以价格便宜,算是半卖半送。但就这价汪直依旧发挥了奸商的本色,他经常一脸为难地表示,我这种老实的生意人,要枪干什么呀。然后把价格压了再压,最后极其为难的买下,表示下不为例,随后一转手就在日本卖出十倍以上的价格。在汪直的客户列表中,织田、岛津这种大诸侯都是他的常客,不过做利润如此丰厚的生意被人盯上暗中拍砖是很正常。于是呢,他组织了私人武装,开始只是简单的护航,但是他又发现。还是干海盗来钱快啊,于是又兼职做起了海盗。这时候,钱有了,人也有了,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汪直决定找一个固定场所办公。于是呢,他搬到了日本九州的萨摩藩,作为自己的打劫基地。就此,他彻底转型,成了大型武装海商集团的首领。安顿下来后,汪直也不忘自己封王拜相的人生理想,他直接在日本建了国,国号宋,自称徽王。
据史料记载,汪直身着绯袍玉带,头顶金鼎五银黄伞,侍卫50人皆金甲银刀,盔欲出鞘,典型的皇帝做派。那日本人没意见吗?意见是有,不过得憋着,因为汪直势力太大,他的基地里有超过5000名全副武装的精兵。而且以九州为半径的36座大岛的居民,全天候听他的调遣,一旦开战,它可以动员超过十万人而已。日本军队的村架水平自然被碾压,所以他们看着汪直在自个儿土地上建国还招摇过市的,只有挂上笑容,主动凑上去鞠躬打招呼。正当汪直在日本作威作福时,他突然被明朝列为头号死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啊,此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倭寇入侵,史称嘉靖东南倭乱,明庭的满朝文武一致罪责汪直,到没有其他理由。海盗中就数你名气最大那就是你了,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而汪直很委屈,因为比起海盗,它更像是一个爱国商人,他的沿海贸易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乃至于三尺之童都把它当作衣食父母。至于和倭寇相伴劫掠,实在是因为明朝海禁,让身为商人的他没有正常贸易的空间。但这次的倭乱,汪直却敏锐地嗅到了一个机会,我可以和明庭和谈啊?因为这次倭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当时大明东南沿海,经济繁荣,商品过剩,急需海外市场消化,同时由于经济发达,需要大量白银做货币,而日本恰好发现了银矿,不缺钱,但他们呢,又特别需要明朝的商品,于是双方像磁铁一样互相吸引。但因为有海禁政策,许多人正常的生意做不了,才下海当了倭寇。所以汪直只要让明朝放开海禁,不仅倭乱立马平复而且自己也将受益颇多。而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有个人和他发生了灵魂的共振,他就是浙江总督胡宗宪,汪直他们当海。海盗抢劫新湖,胡宗宪他们剿倭又何尝不辛苦呢?现在只要和汪直约个地儿做生意,他也不必当海盗就有钱赚,并且他作为海盗之王,也会约束住其他倭寇,东南倭乱立马平复。
抱着这样的想法,胡宗宪开始和汪直接触。两人通气后,汪直就派来了他的养子毛海峰,毛海峰抱着被杀的觉悟,来明军大营探虚实。结果胡宗宪一见到他,就像邻家大哥哥,见到阔别已久的小弟弟一样,笑容可掬,还给他好酒好菜的招待。看着帝国二品、封疆大吏、浙江巡抚对自己这么一个下九流的海盗如此殷切友好,毛海峰感动了,他一定要求帮胡宗宪做点儿什么,可胡总都总是摆摆手:喝酒喝酒,不谈这个,不谈这个。随后呢,他看到了胡宗宪刻意留下为汪直居理力争的公文,以及要求放开海禁进行合作的文书,这就让毛海峰放下了防备。汪直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最终决定上岸归顺朝廷。胡宗宪和他相谈甚欢,还让他去杭州旅游,逛逛西湖。如果汪直归顺成功,不仅倭患平定,浙江也将成为整个东南亚的经济中心,甚至日本都有可能是中国的一个省。但历史啊,就在这儿拐了一个弯。当汪直准备去浙江游西湖时,却发现等待他的不是游船,而是监狱。原来,胡总督和汪直的和谈一直被一个人秘密的关注,这个人就是按察御史王本固。他不懂内情,也懒得懂,只是科道盐官盐官的职业素养,告诉他我大名怎么能和倭寇和谈,甚至还让他去杭州逛西湖。于是他直接抓了汪直,还向朝廷掺了胡宗宪一本,说他通倭,这一下子,胡宗宪就紧张起来了,因为开放海禁的许诺根本没有得到嘉靖皇帝的收益,只是他们这些人私下自己搞的,一旦通倭形式被坐实,那就是死罪。所以,胡宗宪随后决定改口,表明自己和倭寇没啥关系,同意处死汪直。汪直下狱时,连声高呼我有何罪,我有何罪。他还在狱中写下了《自明疏》,称绝无勾引党贼侵扰的事情,愿为朝廷平定海疆,但丝毫没用。一年之后,汪直被押赴刑场处决,一同被杀的还有他的儿子。临行前,汪直做出了最后的判断。杀我一人无碍,只是苦了两浙百姓,我死之后,此地必大乱十年。果不其然,汪直死后,倭寇群龙无首,东南沿海硝烟再起。尽管历史不容假设,但让我们假想一下,如果汪直归顺成功,那么不仅倭患平定,直到今天,整个东南亚的首都可能就是广州,并且汪直可以凭借雄厚的军力直接干涉日本战国纷争,说不定能帮助大明统一日本,然后日本也跟着称臣纳贡正式成为大明的日本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