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参加了金树人老师的生涯工作坊,回来后,应朋友们邀请分享,遂做了一个分享材料,发给平日里交流比较多的几位老师,以期有所反馈,对材料再做修改。
无独有偶,几位老师都对下面这张片子有所感触。
图片中的这个物件叫做“玦”,是个环形有缺口的玉器,常用作表示决断、决绝的象征物。
每个人回顾过往,基本都是一个抉择叠着一个抉择。难怪有人讲“生涯就是选择”。自从学习生涯以来,遇到的个案大多都和抉择有关,比如工作辞不辞,几个职位选哪个,几个志愿留哪个等等,甚至有个小姑娘连要不要拒绝家里介绍的对象以追求自己心仪的男生都来咨询我。
在今年的志愿填报中,有个小孩的二本志愿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留下了七个院校,所以还得再去掉一所,就为去掉哪一所,我们反复做了四五稿,最后还在两所院校之间纠结,两所院校所在的地域、规模、性质都差不多,以致久久不能定夺。最后我说时间紧迫,既然难以定夺,那就交给老天——通过掷硬币来定吧!那孩子惊讶地看着我,你们做生涯的还有这么玩的啊!
有生涯基础的老师可能要说了——你干嘛不用决策平衡单啊,正所谓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嘛。那我们再看几个故事,你就知道有些抉择你是没法比较的,这几个故事是金树人老师在课堂上讲的。
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二十三秒内捣成一处废墟。在剧烈的摇晃后,救难大叔发现了一对姐弟,分别被压在水泥石板的两侧,撬儿子这边就压住闺女那边,救难大叔仓皇地喊说:“我们只能求出一个,大娘,快拿个主意啊……。”
落难中全身满是灰烬,失魂落魄的妈妈面对残忍的抉择,嘶声哭着:“求求你们,都救,两个都救啊。”余震不断,救难大叔也急了:“再犹豫,两个都没了。”这选择,绝对的两难,落在一个绝对压缩的时空。
如果是你,你是这位妈妈,该怎么办?
还有一部美国电影《苏菲的抉择》,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欧洲,影片中纳粹军官要女主角苏菲做出选择:两个孩子只能留下一个,另一个送进焚尸炉,如果不选,两个孩子都送进焚尸炉。
如果你是苏菲,你又该怎么选?
如果你说这是电影,那我们再看一个真实世界发生的故事:2005年6月,在阿富汗境内,美国海军士官鲁特尔(基督教徒)带领一行“海豹”四人侦察小组潜入库纳尔省山区的塔利班活动区开展秘密侦察任务。
当四名队员走到一个树林时,与三个阿富汗百姓遭遇。队员们将这三人扣押,然后讨论到底该拿这些百姓怎么办。结果四个人投票。一人弃权,一人赞成杀死,一人反对杀死。轮到鲁特尔作关键决定了,他投下了关键一票:放!于是海豹们将平民们放了。
一个半小时后,140名塔利班将他们包围了,四人小队中三人战死,赶来营救的海豹特种兵直升机也被击落,机上十六人全部阵亡。
鲁特尔逃至11公里外后获救,后来他说:“这关键的一票,会折磨我到进坟墓为止。”
面对三个手无寸铁的平民,如果你是鲁特尔,你又该怎么选?
苏菲的英文是Sophie,这个单词也有智慧的意思。金树人老师在他的书中说:在极端境遇的抉择,其难以割舍之本质,有时连智慧都派不上用场。
所以,我们智慧的先辈,要在表示决断、决绝的象征物“玦”的上面,做一个缺口,由那些能决断、善决断的人佩戴,所谓“君子能决断则佩玦”,“缓佩玦者,事至而断”。
曾国藩说“君子求缺,小人求全”,抉择之难,难在求全,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