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线下读书会的第三次主题是“区别观察和评论”,非暴力沟通的最基本功,也所有沟通的基础,是达成平和心态,连接他人并传达爱的必经阶段。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地时间和环境的观察。庆庆老师特别指出,我们保持一份觉察,知道自己是在观察还是评论,刻意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自然进行语言表达和沟通,更清晰表达自己的需要。
在练习区分观察和评论时,庆庆老师带领我们如何去清晰表达观察。比如“姑姑在和我说话时爱发牢骚”,这是一个评论。我们尝试把这句话改成观察:“姑姑昨晚和我聊了半个多小时,七八次提到她老公不做家务,袜子乱扔,到处弹烟灰,挣钱少。又说儿子上个星期花了四千多网购各种东西。我在旁边耳朵听着,心里一遍一遍的数她提到老公和儿子的次数……”
或者按书本上给的例子:“本周姑姑给我打了三次电话,每次都说别人不尊重她。”明显,我们能感知姑姑爱抱怨。当我们表达这些语言时,我们的需要是得到听众的理解,我能耐心倾听,尊重姑姑。当我们清晰自己需要时,沟通时用画面感的语言,更能得到理解和共情。
想到工作中的具体情形:
A:小明,你怎么老是不作业?(评论)
B:小明,我查看登记本,你这周三次作业都缺交,是什么情况呢?是有什么困难吗?看老师能否帮助到你。(观察和需要)
请你脑补一下小明同学的在A和B两种情境下的反应。
延展到生活家庭中,是否听到太多的“总是…”,“从来不…”的评论语言?比如“你总是很忙,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你每次都把难题甩给我,她经常贪小便宜,他非常小心眼……”(评论)。
如果能转换为观察的表达方式,效果应该会有所不同,至少能让对方明白你说的事情和你的需要。比如:“你总是很忙”换成“你这周每天都大早出门,晚上十一二点才到家,我看你太忙。昨天孩子学校里亲子活动邀请父母都参加,只有我一个人去了,班级的其他孩子父母都参加了,孩子回来很不高兴。”明确清晰表达出来你的需要,是让对方多点时间陪陪孩子,关心孩子。基于观察的表达比第一句表达评论要有效果。
这个章节的最大困惑有两处,首先是我在阅读这个章节中的三首诗时,无法理解诗中表达的深刻内涵。庆庆老师谈到她的经历,历时三年她读过几十遍,现在才能体会到其中深意。不急,慢慢来呗!
其中,鲁思•贝本梅尔的关于懒惰和愚蠢,厨师和烹饪的诗歌,樊登老师在讲解这本书时就说到了这首诗,帮助我们非常清晰区分观察和评论。推荐大家再去听听樊登老师解读这本书。
第二个困惑之处是如何区分并使用“观察和评论”,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书中提到“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而现实中,人们很容易陷入评论的沟通模式。
最后环节— 长颈鹿果汁
按SQ老师的说法,纠结和困惑都是真实的,从别人身上照见自己,引导自我对话。
Jack总结时说到尊重事实,这是满足自己逻辑严谨的需要,对自己的所言所行负责,敢于实现自己的价值。
玉儿提到“画面感”沟通模式,就是基于观察进行的。
学员伙伴们在基于观察和表达感受需要方面,谈到了困惑和收获。
今天这个章节内容重要,老师布置的任务就是在本周生活中去实践区分观察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