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没有。
什么是人才你都不一定知道。
这真的是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面临的一个非常窘迫的问题,而且国内外大学生都是如此。
大企业说要招国际型人才,要可以引导新趋势的人才,要有丰富经验的人才。什么企业都想要这样的人,可是国际型人才是什么样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什么才叫可以引导新趋势?经验多少才叫经验丰富的人才?
所以我们在这么多宽泛的要求背后,一直努力到什么程度才算可以?
有人觉得是27岁符合社会期望,资历满满当当的就算人才了。但是更多人有疑问:在普通大学(非985,211)毕业后是否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才行,是否履历漂亮就行,时代要求是什么?大学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一定要学这些?
大学生们仿佛患上了一场无法被诊断被治愈的重症,在苦苦支撑。
在读大学以前,没人会考虑这些问题。在读大学以前,唯一的问题就是怎么考个好大学。那从初中开始,大家就开始好好补课,考上市里省里的重点高中,这样考个好大学比较稳。一个共识就是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这大概不只是探寻何为人才了,这是在问自己:同学,你读大学的初衷和意义是什么?
韩国有机构做了一个探寻人才定义的项目,他们的人才培养专家这样解释道:
人才,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定下来的概念。即自己有多认定自己是一个人才,要以自己为中心,重新走进自己的内心。要以施展个人的实力与才能作为核心来塑造人才。
这个项目中的志愿者中包括一名本国名校生,一名留学生和一名普通高校生:
女生A:首尔大学法学毕业生,韩国最好的名牌大学的最好的专业的毕业生。
男生B:北京大学大三留学生,他家小区因为他考上北大挂出了21条横幅,说明北大在韩国影响力不差的。
女生C:大邱天主教大学毕业生,该大学为地方性大学,大概就相当于国内的普通一本或者更差一些。
先说女生A,名校名专业毕业,令人羡慕的学历。她说人们相信不进入名牌大学,人生就毁了;进入名牌大学,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进入大学后不久,我曾经认定的价值和标准都崩塌了,甚至觉得自己只有驱壳还活着啊。”“我曾经朝着自己认为的方向生活,但其实那并不正确。”价值观的崩塌和对生活的困惑使她对不感兴趣的,不相关的事情非常消极和回避。导师也痛心:
“看到这个情况,我觉得就像看到非常好的宝物被毁掉一样。”
再说男生B,北大大三留学生,留学生中成绩排名全校第二,在LG化学、韩国贸易协会、大韩民国警察厅总部有过实习经历,掌握多门语言。优秀的学历和履历,好厉害,工作不用愁。这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的第一印象。
“我注重的东西,工资高,世界名企,加班少。”“觉得在不为人所知的公司里时间会被浪费,也赚不到钱,还不如换个工作。”
两次接触后,导师给了男生B这样的评价:“典型的,积累履历的就业准备生,知道要做什么,但没想过去过怎样的生活。”“最努力奔向痛苦捷径的人。”前三星人才开发院长明确表示“你虽才能出众,但是我们不要,因为你的选择不集中,能力太发散,浪费了更多。”
最后是女生C,普通地方大学毕业的她已经延迟两年毕业了,因为觉得自己学历太低,简历都投的少,没有得到过面试机会。对于一些很难够到的位置都不敢去尝试。同样为到底该做什么,没有方向而苦恼。只是后悔当初高中不努力没考上好大学。
导师发现这个姑娘简历里最多的是“寒心、愿望、放弃倾诉、犹豫、绝望、方向、批评、没用。”
无论我们是谁,多多少少总能在这三个人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面有一直无法向人诉说的困惑和伤疤,也有想化悲愤为动力的东西。后来它们突然被自己释放出来,放在公众面前曝光和解剖时,就像罪犯的心里防线崩溃最后招供出犯罪事实后,那种羞愧和痛苦,而且即使你做好准备主动坦白了,也会发现自己最终还是承受不来。
这大概是所有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了。
庆幸的是这个项目给了我们一丝希望和帮助。导师和专家们让这些学生做了三件事:
一、走路1h或者跑步30min,每周持续5次。
二、准备一篇关于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打算的稿子。
三、找到自己的50个长处。
目的很简单,养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识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在感到痛苦和疲惫的时候找到能让自己产生自我认同的地方。
参与项目的学生们都这样去做了,他们质疑过,有想放弃过,但是最终坚持下来了,并且和刚开始参与这项活动时的自己相比,对未来更加明确且有信心,对自己也更加了解。
其实项目进行到这里似乎已经让人忘记了探寻人才定义这件事,那种优秀的,厉害的人物怎么可能还在做这种自我救赎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正如那位教授所说,可以帮助你重新进入自己的内心,对自己建立认可,以便更好的发挥自己拥有的实力和才能。
所以无论大家在哪个层次,拥有多少技能,多高的学历,多优秀的履历,只要三观正,方向对,有信心,都可以成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