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乡愁》,余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共三次采用诗歌联读。
第一次诗歌联读:
乡 愁
席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在教学第一板块“诗歌联读,解说乡愁”,余老师选用了席慕蓉的《乡愁》进行联读,为这节课设置情境,营造一种深沉幽远的乡愁味。
第二次诗歌联读: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
——余光中《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余光中《乡愁四韵》
在学生读完余光中的资料后,余老师深情诵读余光中的《当我死了》,然后学生齐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两首诗歌的联读,继续为课堂营造浓浓的诗意,深深的乡愁。
第三次诗歌联读。
醉 汉
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来……
“美读”“美析”环节结束后,余老师选用了另外一位台湾诗人的乡愁诗《醉汉》,收束本课。诗歌的三次联读,乡愁之情荡漾在字里行间,使的整节课本身就像是一首首尾相连,浑然一体的乡愁诗。
最后再看《纸船》,余老师在教学冰心的这首思念母亲的抒情小诗时,两次运用了联读诗歌。
第一次运用是在学生三次朗诵《纸船》之后,余老师选用了洪源的诗——《驶去了,港口的船》。
这也是一首通过写船,表达思念的诗。要求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进入诗境表达一种思念之情。通过这样的联读处理,让学生真正懂得“深情地朗诵”的基本要求,以及怎样由课内到课外,去深情地朗诵。
第二次运用,是在教学第二板块之后,余老师讲了《纸船》写作的三个特点:1、写物抒情;2、展开想象;3、变换人称。接着,余老师让学生再来读一首写“船”的小诗。
这首诗与《纸船》的表达特点非常相近,余老师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沙鸥的这首诗,来进一步感受诗歌写物抒情,展开想象,变化人称的抒情手法。
这两次联读的巧妙运用,体现了余老师教学设计的独到见解,使课堂显得有节奏,思路清晰,也使得课堂教学更有艺术性和知识厚度。余老师的这种联读式的教材处理艺术,是一种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就像一首诗一样,注重的是的感染和熏陶。
从以上三堂现代诗的教学来看,诗歌联读的手法,增加了教学的厚度,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令人惊叹的是,余老师联读的材料选择,总是那么准确,那么巧妙,既能为诗歌教学找到充足的配读材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的诗歌,在选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等方面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手法,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让现代诗的教学真正充满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