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不养,何以为家。《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家庭生了一堆的孩子却没有能力养育,常常缺衣少食。儿子小小年纪就去打工挣钱,女儿第一次第一次来例假,就被父母“卖”给了一个中年男人。影片的末尾,男孩把他们父母告上了法庭。
我曾怨过命运,也曾怨过父母,人这一生总有太多的无奈,而我便似微尘 扔到水里也激不起半点波纹。对于众多父母,我从一开始的悲怨,到后来的批判,最后只剩下怜悯和悲哀。
从前我一直觉得“可怜天下父母心”是一个褒义的句子,后来发现可笑至极。小时候特别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羡慕他们有可口的食物,精致的玩具,可能像我的父母那样的父母,永远不会想到每个孩子都喜欢好吃的好玩的吧!在他们看来,养一个孩子的定义就是让他长大,至于是怎么长大的,无关紧要。
可能是受到知识教育的原因吧,慢慢的我觉得我应该理解,理解他们的艰辛,理解他们的无能为力,所以我努力的成为大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可是不管我做得再好也得不到他们的肯定和赞扬,仿佛做的再多再好都是理所应当,而只要犯了错误就十恶不赦,就应该受到无尽的谩骂和斥责。
曾经好几次想过要离开,离开他们,甚至,离开这个世界,促使我放弃那个念想的不知道是不舍还是怯懦。受传统思想的禁锢,我从前也认为父母有权利决定如何对待孩子,毕竟命都是他们给的。
可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没有人逼着他们创造生命,如果没有能力保证这个生命的质量,那么他们创造生命的行为就是罪恶的,那是自私,是不负责任,没有能力抚养孩子的人根本不配为人父母。
可是,这一切,真的全是他们的错吗?
有一个表哥家有三个孩子,第一个和第二个是女孩,第三个是男孩,最大的9岁,读三年级,第二个6岁,读幼儿园大班最小的4岁,读幼儿园小班,他们夫妻二人都在外地打工,把孩子给年迈且腿脚不便的奶奶带。
他们要求最大的那个女孩洗衣做饭,兼照顾弟弟妹妹,我觉得他们两姐妹都很懂事,小男孩有些调皮,当然,只是我觉得。
我不知道一个几岁的孩子会洗衣做饭是不是很了不起,我不知道一个几岁的孩子能管理自己的生活琐事还照顾家人(质量无法保证)是不是很了不起,我不知道一个几岁的孩子,没人管教,学习不认真到底算多大的过错,我不知道一个几岁的孩子爱玩有什么不合理。
我只知道,和小侄女同龄的弟弟,爸爸偷偷给他买玩具(妈妈觉得买玩具没什么用处,浪费钱),有零花钱用,有人买吃的,学习有哥哥姐姐辅导监督,有时作业没做完晚点吃饭爸妈都怕他饿着,衣服有姐姐洗,洗头,洗澡,洗手,换衣服也还要监督,同样是几岁的孩子啊!
为什么他们总是觉得那个小女孩懒惰,贪玩,随之而来的是打骂?为什么他们就忍心让一个几岁的孩子承受那么多?因为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是:理所应当。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就应该承受这一切,可是这不公平,如果不是因为有那么多个孩子,他们的生活水平会好很多。
愚昧的人们认为孩子是他们的资本,说好听了是希望,说不好听就是筹码。尤其是“儿子”,多数人家有很多的孩子的原因是大的一个或几个是女孩,所有不生儿子不罢休,结果后患无穷。
没有能力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好的教育,等孩子变成了废柴,又以一个受害者的姿态,说孩子辜负了他们期望,对不起他们的付出,真的很可笑。可笑的同时他们也很可怜,很可悲,思想是祖祖辈辈的传下来的,他们没有智慧,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改变,所有从根本上来说,他们貌似真的是受害者……
或许会有人觉得当今中国已经走向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已经不存在幼无所养,老无所依。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是在贵州偏远的山区,真的一点也不稀奇,下地干活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随处可见。
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生活质量会对他的性格甚至整个人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我想关于孩子的养育问题值得所有人深思,也值得社会关注。
《何以为家》不仅仅是一部影片,更是隐秘在某些角落的现实写照。
本文初衷:看了《何以为家》这部电影,联想到身边的一些现状,以及一些农村落后山区的情况,就想写点东西,希望能呼吁更多的人重视孩子的养育问题。可能很多人不曾见过我所写的现象,所以会觉得我语言略有偏激,但是每一句话都是我发自内心的呼喊,希望有人听听那些落后农村传出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