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日更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才好?
写纯文学作品吧?这不是自己的强项,风花雪月的故事,那是青春洋溢的诗篇。被生活磨砺的粗糙中年大叔,现实的只懂得柴米油盐酱醋茶。
写点心路历程吧?这个已经在以前的文章里把自己解剖的淋漓尽致,日更文章中有愤懑,有抱怨,有迷茫,一个大老爷们那点心事,不足以挂齿。
写时世述评吧?主流媒体的笔杆子高屋建瓴,已经把这个世界,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针砭时弊,又指明了方向,轮不到我来言一己之见。
写经济管理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况且屁股决定脑袋,即使胸有帅谋,主动跨前一步思考,多数全能自负的企业管理者也不需要别人的激扬文字。
写家庭教育吧?以前也写过几篇自己的切身体会文章,也受到一些读者的喜欢。不过套用一句话,学习好的孩子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够好的孩子又各有不同,每个孩子成功教育都是不可复制,别误人子弟为好。
写书评吧?读一本书,写一篇书评,既在自己的头脑里构建了一本书的知识架构,又描绘了一本书的思维导图,梳理了一本书的思想脉络,还可以学以致用,促进自己的工作。可是,每天日更写书评却不够现实,因为没有大块的时间去读拆一本书。
…………
没有可写的内容,索性就不写了呗,别那么难为自己。其实,写不出东西的时候,恰恰是新一轮开始进步的起点。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总会是螺旋式上升的。
这个时候需要静下来思考一下日更的方向,盘点以往的得失,明确一下自己的定位。术业有专攻。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做减法,学会聚焦,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砸向自己最擅长的某个专业领域,久久为功,方可小有所成。
这个专业领域是什么呢?我尚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恳请熟悉我的读者朋友,看到这篇日更后,给我提些建议,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写茶道系列研究文章如何?这个可是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曾经用10多年的业余时间,来悉心潜学,遍访多座茶山,虚心向茶人请教,浸染过山气茶韵,在一壶茶的乾坤里,曾经领略过大自然的美好;悠远的茶道精神,曾经沐浴过一颗孤独的灵魂。
写曾国藩这个人物的系列研究文章如何?我曾读过写曾国藩的不同传记和文集,2016年8月,还只身一人到访过他的故里。在媒体上发表过他修身和用人的研究文章,给不同群体的人分享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曾国藩的身上可以学到很多做人与处理事情的道理。
写《孙子兵法》系列研究文章如何?1992年我开始学习《孙子兵法》,至今几乎没有间断过。我现在能够熟练的背诵《孙子兵法》13篇全文,涉猎过不少古今中外的研究作品,曾经接受过某媒体的专访。即便是今天,我还保持着边跑步边跟诵《孙子兵法》的习惯。
写这些领域的日更文章,还是面太宽,精力不够,最好再精减、再聚焦一些,选取某一个领域,进行深耕细作。选择总是痛苦的,定位在哪个领域最适合呢,期待读者朋友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