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P模型,是一种比较容易入门的高效表达结构。
01.PREP的四环节
PREP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分别代表:
P(Point):明确观点
开门见山提出核心结论,避免铺垫过长。
例如汇报时直接说:“我建议将下季度市场预算增加30%”,或即兴发言时开头点明:“持续学习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R(Reason):阐述理由
用2-3个核心论据支撑观点,可结合数据、事实或逻辑推理。
比如支持预算增加的理由可以是:“竞争对手广告投放增长50%,而我们的市场份额正被挤压”。
E(Example):提供案例
用具体案例、数据或故事强化说服力。
例如:“上个月试点地区预算增加20%后,销售额提升了25%”,或“某团队使用新工具后项目交付时间缩短20%”。
P(Point+):重申观点
再次强调核心结论,可补充行动建议或升华意义。
例如:“因此,加大预算能帮助我们夺回市场主动权,建议下周启动方案”。
02.PREP模型为什么高效?
1.符合注意力规律
听众的注意力在沟通开头和结尾最集中,PREP通过“结论先行+结尾重申”,让关键信息被最大限度接收。
2.逻辑闭环增强说服力
【观点-理由-例证-观点】的结构形成完整论证链,避免“只说观点无依据”或“堆砌细节无结论”的问题。
3.适用场景广泛
职场汇报:如项目经理汇报进度:“项目已完成80%(P),因团队协作高效(R),上周完成500份用户调研(E),下月可如期交付(P)”。
产品提案:“这款新产品能改变市场格局(P),需求调研显示70%用户感兴趣(R),竞品采用类似功能后销量增长30%(E),建议加大研发投入(P)”。
日常沟通:甚至表白也能用:“我对你有好感(P),因为你总能带来温暖(R),上次我生病你送药的样子让我心动(E),希望能和你进一步了解(P)”。
03.使用PREP模型的3个实用技巧
1.观点要“具体且明确” 避免模糊表述
比如不说“我们要提升效率”,而说“通过优化流程将项目周期缩短20%”。
2.理由控制在2-3个
过多论据会分散重点,例如申请预算时聚焦“市场竞争”“用户需求”“历史数据”三个核心理由即可。
3.案例要“数据化+场景化”
比如用“销售额提升30%”代替“效果很好”,用“某客户使用后复购率提升15%”代替“客户反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