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都或远或近出去旅游一趟,但对于本地的旅游景点却知之甚少。
影视城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处景点,它古朴、荒凉、原始、粗犷,比较能体现我们当地的地域特点。西夏王陵却从来没有去过。昨天,大学同学从到我们这儿参加全国高中语文教材研讨会,只有今天下午可以自由活动,明天十一点她就要离开回家。这么短的时间去哪比较合适呢?我极力给她推荐影视城,可她一心想去博物馆。今天上午,她还在开会,我上网查了查,突然觉得西夏王陵值得一去。刚好我也没有去过,可以陪着她一起出行。打定主意,立刻给她发短信,她在我的劝说下,也改变了原来的主意,接受了我的建议。
下午两点半,我们启程前往西夏王陵,十几分钟的车程,就到了目的地。幸好今天下午的天气不是很热,游人也三三两两,不是很多。我俩走走看看,也颇长了见识。西夏王陵地处荒凉地带,如今修建得也很有些规模。路面进行了硬化,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看着也颇为养眼。我和同学跟着其他的游人进了西夏王陵博物馆,博物馆里展出的内容简单,展品也不很精致。跟其它地方的博物馆不能相提并论,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西夏国历史的短暂,可供后人研究的文物有限。参观的过程中,我还是为只存在了189年的西夏国而感到震撼。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文明史,文字是标榜其文明程度最为重要的硬件。据史载,李元昊在西夏还没有建国之前,就命令大臣野利仁荣以党项语为基础,模仿和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等技术,创造了西夏文字。这些西夏文字看着笔画繁多,字形规整,虽然模仿和借鉴了汉字,但每一个西夏文基本看不到汉字的影子。目之所及的西夏文字,没有一个是我认识的。面对西夏文,我体会到了"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感觉。除了文字,西夏国还有自己的宗教——佛教,雕刻和绘画虽然略显粗糙,但在如此偏僻的地方,近一千年前的西夏国,文化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也确实让我对这样一个王国刮目相看,继而肃然起敬!
大致了解了西夏国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们来到了一个个或高或矮的土堆前,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夏王陵。远处的贺兰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巍峨,我和同学也被这神秘的土堆所吸引。纷纷从脑海中搜集有限的西夏国的知识。眺望远处的贺兰山,我仿佛看到西夏国的子民们在李元昊的带领下,英勇善战,所向披靡。虽然西夏国最后被蒙古人所灭,不复存在。但这些王陵的存在,似乎还在向世人诉说着西夏国曾经的辉煌与不可一世。
来自闽地的蔡勤,通过西夏王陵的游览,真正见识了西北的粗犷与豪放,不虚此行。而我,作为本地人,对于西夏国的历史也只是略知皮毛。通过这次的游览,希望能够对西夏历史有更多地了解。